观音莲图片大全
观音莲生长习性及日常养护观音莲属于冬型种多肉植物,生长期在春秋这两个季节,夏季有短暂休眠期。观音莲属于景天科,长生草属多肉植物,观音莲景天科长生草属多肉植物,也叫做长生草、观音座莲、佛座莲。我们先来看看题主说的这三种多肉,下面几张图片依次为百合莉莉、桃美人和观音莲。
观音莲最大能长多大呀有图片吗?
观音莲属于景天科、长生草属多肉植物,中小型品种,冠幅一般不超过12CM左右,但比较容易爆盆群生,养爆盆后群生的侧芽密集的簇拥在一起,看起来非常壮观。它既可以单独盆栽,也可以与其它长生草搭配拼盘,将不同品种的长生草色彩错落有致的种在一起,比一般的多肉拼盘更具观赏性,观音莲的基本习性:观音莲也叫佛座莲、长生草,它属于高山型多肉,好养易繁殖,有“普货之王”的称号,长久以来,因其长生草的美誉,而被花友们视为“吉祥草”。
观音莲株形紧凑、叶片如同花瓣一般自然向四周分散,上色效果较好时叶片边缘带有一圈红褐色的边,性喜阳光充足、凉爽干燥的环境,也可耐半阴,但长时间光照不足容易徒长、叶片下翻,红边逐渐消失,叶色变为全绿。它不耐高温,有夏季高温时期短暂休眠的习性,盛夏季节外围叶片发黄,中心叶片内包,生长缓慢或基本停滞,但观赏性反而达到最佳,
观音莲比较耐寒,能耐短时间零下几度的低温,南方地区即使冬季不采取任何保温措施也可以室外越冬。北方地区则需要保持盆土干燥,安置于相对温暖的室内才能顺利过冬,繁殖可剪取群生的侧芽保留一小段茎,晾干伤口后再进行扦插,不仅操作简单而且比较容易成活。观音莲好养易繁殖,但不易出状态:养观音莲大家遇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叶片容易下翻穿裙子、叶心易长蚧壳虫、休眠期叶片容易发黄和化水等,
究其原因主要是长时间缺少阳光、浇水过勤,喜欢当头淋水的原因。观音莲虽然喜阳光,生长期需要充足的光照,但入夏以后,已经处于休眠期的观音莲应及时控水并将其移至凉爽通风处度夏,浇水仅仅只需要沿着莲座周围少量给水即可,否则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极易全株黑腐和化水,养好观音莲还需注意这些细节:配土疏松透气,养分均衡;花盆材质透气并带有底孔,因其根系不发达、莲座低矮,幼苗期更适宜采用浅盆栽培。
观音莲耐旱怕涝,叶片层次较多,叶心容易积水,不宜当头淋水,浇水或淋雨后应保持良好的通风,以促进水分蒸发,否则不但容易徒长、莲座化水,而且还容易长蚧壳虫,处于生长期的观音莲既需要保持充足的光照,还可以用点稀释的薄肥,有利于株形紧凑、帮助上色,并使其多长侧芽,快速爆盆。蚧壳虫是群生观音莲的致命伤,日常打理应经常翻看一下其叶片缝隙里是否藏有蚧壳虫幼虫,发现虫害及时用药,以免爆发起来难以控制,
观音莲属于开花单头即死的品种,长花剑时尽早剪掉可减少养分消耗,避免单头死亡。观音莲作为长生草类多肉植物的主要代表,也是颜值担当,它并不以冠幅大小论英雄,反而是非常讲究群生的品种,当其叶盘周围规则的环生一圈小侧芽时,观赏性最佳。而将观音莲养爆盆、周围环生一圈密密麻麻的小崽,也是大部分花友共同的目标,如果光照充足、早晚温差较大,叶片再镶上一圈红褐色的边就更锦上添花了!本文配图来源于网络,
观音莲什么季节摘心?
观音莲属于景天科长生草类多肉植物,叶片先端尖,排列成端庄的莲座状,易群生,养殖一年左右的老桩,基本都能环生一圈侧芽,非常可爱!观音莲有夏季短暂休眠,冷凉季节生长的特性,属于冬型种,耐寒性较好!观音莲一般什么季节摘心?一般情况下,观音莲不需要摘心,繁殖可以直接剪取群生的侧芽用于扦插。但观音莲在浇水过勤、缺少阳光的情况下极易徒长,导致叶片下弯,如同\”穿裙子\”,如果通过控水、多晒太阳仍无法恢复,才需要进行摘心,
用锋利的刀,削去徒长的莲座,保留底部2-3层叶片即可,放在阴凉通风处自然风干伤口,并避免伤口沾水,伤口愈合后,还能发出新的侧芽。观音莲摘心与砍头是一个意思,适宜在春秋两季相对凉爽的时候进行,因为观音莲在湿热的环境下极易化水,此时砍头不易成活,砍头后家里有多菌灵或代森锰锌粉剂的可以在伤口处干涂少许促进伤口愈合。
怎么养观音莲比较好?
观音莲属于景天科,长生草属多肉植物,因为外形端庄,寓意吉祥而广受欢迎。外形酷似盛开的莲花,叶片箭形,先端尖,叶片边缘和叶尖呈褐色、紫色,在翠绿的植株映衬下,格外的鲜艳,观音莲喜温暖、湿润的半阴环境15-30度是最适宜的生长温度。进入5月份基本开始了休眠状态,外围叶片渐渐枯萎,植株渐渐变得黄化、瘦小,等到秋季,温度适宜,又能重新开始生长,当温度降至10摄氏度以下,再次停止生长。
观音莲配土要求疏松肥沃,具有良好的排水透气性,可以用腐叶土、草炭土混合粗沙和煤球渣来种植。生长期可以浇灌一些营养肥、磷钾肥,补充一些骨粉之类的钙质肥,生长期适当多浇水,增加日照。每周将花盆移动一个方向,让植株全面接受日照,有利于植株株型的控制,能让观音莲莲座变得更平坦,抽生的匍匐茎也更均匀,观音莲盆土过干、过湿都很容易让叶片下垂,俗称\”穿裙子\”,所以日常养护要见干见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