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肉会长成树吗
多肉僵苗一般出现在叶插苗移苗后或者多肉移盆换土服盆期。一样后期都会自己发根生长,所以多肉僵苗一点都不可怕,晨曦下面说一说多肉僵苗后的处理方法,晨曦愿意分享多年多肉养护经验与知识。由于多肉植物可扦插的特性,对于徒长的多肉植物,砍头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而且多肉植物再生能力很强,还可以叶插。
每个多肉都会长成老桩吗?为什么?
每个多肉都会长成老桩吗?为什么?多肉植物品种繁多,有正式文献记载的就有上万种之多,而如此多的品种,自然就各有各的习性,各有各的形态了!虽然大多数多肉只要养的时间够长,最终它们的茎秆都会木质化然后长成老桩,但一些特殊的品种却并不会,比如说佛珠、情人泪、爱之蔓、紫玄月和三爪上弦月等等,它们连真正意义上的茎秆都没有,只有匍匐茎,想让它们长成老桩肯定就是不可能的事啦!另外还有一些多肉,虽然看起来不像能养成老桩的样子,但实际上只要我们操作得当,且给予它们足够的时间来生长,最后它们还是会长成老桩的,比如说乌木、雪莲、魅惑之宵和观音莲等等。
我之前就玩过观音莲老桩,就是下图这棵,最开始它并不是单头状态,而是众多小崽围成一圈的莲座形态,后来我觉得跟大家养的的太过于雷同,就把周围的小崽都给拔掉了,然后专心将其打造成一棵老桩,我是怎么打造的呢?首先给它换了高颗粒的配土。之前配土颗粒比例大概在70%左右,后来换到了80%以上,这样它不但叶片消耗速度会加快,而且再也不会爆小崽了,一直都是一个单头的形态,
其次给其控水。原来养护的时候其底部叶片发软我就会开始浇水,为了让它的茎秆更快速的木质化,我改成每次底部叶片开始干枯消耗时才浇水,这样上面不断长新叶片,下面老叶片就不停的消耗,最终观音莲的茎秆就越长越高了,另外我还采用了剪叶片的方式来加快它的叶片消耗。大家都知道观音莲的底部叶片特别容易下翻,然后变成穿裙子的形态,即便老桩也是如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为了让它的茎秆早日木质化,我就经常剪它下翻的叶片,也不完全剪掉,就剪二分之一就行了,这样剩下的一半叶片很快就会干枯消耗,到时候再从茎秆上弄下来即可,
叶片没了,茎秆自然就晾出来了,而晾出来的茎秆时间久了就会慢慢的木质化,最后变成老桩,不过就算如此,我也用了5年左右才给观音莲养出3厘米以上的桩子(最后还被我给作死了)。对于其它多肉来说,要养成老桩就没有这么麻烦了,特别是像姬胧月、红稚莲、铭月、灯美人、冬美人和蒂亚等小型多肉品种,只要养护时间达到2-3年左右,它们自然就会长出较长的茎秆来,在此过程中我们再给予它们充足的光照和适当的控水,其底部叶片就会不断的消耗干枯,而茎秆也会慢慢的木质化,最后变成多头老桩形态,
一些多肉植物为什么会长成高柱?
从图片看这是一株徒长了的红宝石,红宝石属于景天科拟石莲花属多肉植物,株型小巧,叶片长匙型,排列成莲座状,颜色随季节变化明显。秋冬季节,日照充足、早晚温差大、空气干燥的环境下养出状态的红宝石,颜色鲜红,看起来鲜艳夺目,多肉植物为什么会徒长?你的这株红宝石因为长期养在室内,缺少阳光和通风,所以变成了现在这般模样!多肉植物除十二卷系列以外,均适宜养殖在阳光充足的环境,浇水不宜过勤,每月浇水2-3次即可。
目前的首要任务是砍头、控水、再移至室外有阳光的地方,恢复状态,坎掉过长的枝干对红宝石不会有任何影响,因为红宝石极易长侧芽,砍头的位置很快就会伤口愈合,发出新芽。红宝石应该怎么养?红宝石算是比较皮实的品种,除了对阳光特别敏感以外,日常打理与其它景天类多肉植物没什么区别,配土疏松透气,适当添加底肥,每年秋季换盆一次即可,红宝石长势较快,极易群生,繁殖可取群生的侧芽用于扦插,操作简单,成活率极高。
日常打理提供阳光充足的环境,每月浇水2-3次,每周喷施一次叶面水即可,红宝石可耐0℃左右低温,0℃以上,保持盆土适当干燥,可顺利过冬。由于多肉植物可扦插的特性,对于徒长的多肉植物,砍头是最行之有效的办法,而且多肉植物再生能力很强,还可以叶插,正是由于其繁殖能力和繁殖速度惊人,才导致市场过度饱和,价格低迷,目前,红宝石也属于2元多肉行列了。
多肉可以把底部的叶子掰了吗?
多肉在正常养护时,如果叶片比较多的话,底部的叶子是可以掰掉的,掰除底部的叶片的话对正常养护多肉是有一定的好处,以下为掰除叶片的正确方法及掰除底部叶片对多肉养护的好处,请参考,掰除多肉底部叶片的方法:第一:在掰多肉叶片时,需留下顶部2~3层叶片,为了后续生长可以有效的吸收光合作用。第二:在掰多肉叶片时,要把多肉叶片左右摇晃方式进行摘除,不可直接拉扯,防止拉伤枝干,
第三:多肉在摘完叶片后,摘叶片的杆子伤口处不可以碰水,防止感染到细菌,如要浇水,待伤口愈合后再浇水。掰除底部叶片的好处:第一:掰除多肉叶片后,多肉的杆子可以照射到阳光,照射到阳光的杆子可经过光合作用,快速形成木质化老桩,形成木质化老桩的多肉,多肉木质化后可以很好的养护,第二:摘除的叶片可以进行叶片扦插,扦插成功后又可以多一颗肉肉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