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焦炭 书法家黑鬼,(青海著名书法家黑鬼)

书法家黑鬼,(青海著名书法家黑鬼)

小二郎郑板桥

说到扬州八怪书法家黑鬼,人们首先想起郑板桥,就像说到丑八怪,书法家黑鬼我首先反省自己一样。就是这么自然。没有办法。郑板桥,原名郑燮,取板桥为号,正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的板桥,诗中这座桥,是晚唐温庭筠所搭。鸡声中的茅店,月照下的村庄,霜痕犹自徘徊于桥面之上,行人的足迹早已沿着板桥一路远去,象征着漫漫人生之程,道尽了旅途多少惆怅。白月光与地上霜,这样的早晨,独自上路,有点辣眼睛。

孤独的滋味,是那么的辣

这让我想起十几年前的那个夏天,我也是这么一个人走在长长的街,一个人走向冷冷的夜。我找工作,我去面试。面完收工,上了十四路公交车,结果坐反了。在一个疑似城郊的小宾馆里,度过了我的初夜。这里指的是充要条件,一个人,在另一座城,初次过夜。当时我蜷缩在公交车最后一排,看着城市的霓虹灯从璀璨到寥若,终于心慌,仓皇下车。往事不堪回首,这句话,就是为这类人量身定制的吧。玻璃心吗,很差劲啊,吃点钙片吧。鉴于此,我们只能摇头,说你,方向感,真的,很差。或者说你喝酒了吧,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旁枯藤老树荤鸭,小桥流水人家,再上一道西风瘦马,这么好的景,这么好的菜,你竟然吐了。

我们看看郑板桥郑大哥怎么破。

郑板桥从小读书用功,热爱阅读,自称“藏书何止三万卷”。郑父叫郑之本,郑之本无资本,平生伟业起于秀才,也止于秀才。于是,郑父寄希望于下辈,相当地望子成龙,送他去毛家桥读了几年书。毛家桥不是板桥。板桥位于扬州兴化,毛家桥则地处真州,也就是今江苏仪征。

郑板桥早熟,对青梅竹马的女孩、表妹和邻居,过目不忘。有《贺新郎》为证:竹马相过日,还记汝、云鬟覆颈,胭脂点额。阿母扶携翁负背,幼作儿郎妆饰。小则小,寸心怜惜。放学归来犹未晚。向红楼、存问春消息。问我索,画眉笔。这里显然隐含初恋小故事,郑板桥的初恋叫王一姐,喜欢化妆。郑板桥放学后,之一时间不是自觉做作业,而是跑到王二小,哦,讲错,是王一姐的小红楼,掏出胭脂笔……小小郑板桥号称飞毛腿,一双小脚板翻得飞快。

展开全文

我叫王一姐,我喜欢化妆,最喜胭脂笔

小不正经的郑板桥这边画眉,那边功课也没落下。有一次,邻居铁匠铺的学堂前有人围观,不是打拳卖膏药,而是教书先生有偿征稿。上联是,两间东倒西歪屋。请对下联。学子、秀子挠头,一旁的爹妈摇头,瞧这出息,学费白交了,咋对不上来。尽对什么五顿不三不四饭,六只半白半灰鹅……亏你想得出来。小郑板桥走过来,瞄了一眼题,so easy,妈妈,你不用担心我的学习。小郑板桥走到方桌前,拿笔就书,书完就走。酷字就是这么写。果然,身后掌声雷动。妈妈倍受鼓舞。他对的下联是,一个千锤百炼人。

酷哥郑板桥也算晚婚,二十二岁才娶妻徐氏。次年中秀才。他考中秀才后,并不沿着前人们的道路一路高歌猛进,考取举人和进士,而是迷上了画画。家里经济条件尚可,每天,他过着退休式生活,转悠到板桥一带,看那水牛、溪水、飞鸟、竹石、耕人归,学偶像八大山人朱耷《竹石鸳鸯》那般起意、石涛那般“搜尽奇峰打草稿”,生活乐无边。

板桥之空谷幽兰,幽兰也需要面对现实,埋进盆里

圣人也得进入日常生活,也得吃饭睡觉,何况只是个多心怪人。婚后添二女一男,日子渐渐拮据。郑秀才不走寻常路,教了五年私塾之后,毅然决定下海,坚决不考公务员。他要到两百里外的扬州城卖画。老家兴化,有三郑扬名,糖郑铁郑板桥郑。铁郑打铁,糖郑浇糖人儿,都是世代相传的手艺,但没听说过字画能讨生活的。这个板桥郑,异想天开。

郑板桥学过鲁迅吧,走自己的路,让别人不停地去罗嗦。三十而立的郑板桥正式当起了“扬漂”。他租了间偏门小屋,在闹市摆地摊。扬州的繁华程度,至清,已不让苏杭。运河两岸,商贾云集,尽是人家。青楼食肆,酒旗招展。土豪高官,大有人在。但是,一掷千金是别人家的事,一幅兰花图出手,只能换来几枚铜钱。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大诗人杜甫当年困于京城,也摆过地摊,说不定还打过拳卖过草药,各位各位,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天麻杜仲大人参了啊,吃过补过还想要了啊。就差胸口碎大石了,人家这么惨,咱就不要太在意了。换份扬州炒饭吃吃呗,汤嘛,不要钱就要。

各位看官,精彩大戏即将开场,零钱备好

郑板桥把伤心写进日记里:日卖百钱,以代耕稼。实救困贫,托名风雅。也就是说,他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在希望生意兴隆的同时,还得小心呵护风雅之心。他更爱兰的王者之香,高洁之态。为了画兰,他经常往山沟沟里跑,一脚泥泞融入画意。树活一张皮,人活一张脸。郑秀才为了讨生活,脸皮就暂时放放,他一度北上,改“扬漂”为“北漂”。半年后,他彻底失望了,郁郁复郁郁,街头画家有点落魄。普通话真的很重要啊,兴化方言沟通起来有障碍啊。

于是郑板桥南撤。扬州好歹日进斗金,不,是日进百钱。有了 *** 你就喊,有了点钱他就走。郑板桥省吃俭用,不忘远游写生,不然怎么保持旺盛的创作力。他上庐山,关乎山水。竹林深处,半裸卧石,轻摇蒲扇,悠然入梦。恍惚中苏醒,诗句上心头。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石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中学时期写议论文时引用率颇高的《竹石》,因其励志属性,深受广大考生喜爱。大家纷纷加强了刷牙行为,这郑板桥,牙口真好,无坚不催,不知道刷牙用的什么牌子牙膏。他们当然不知道,这一年,他的妻子徐氏患病离世,一子夭折。郑板桥咬的,是这口牙。

靠卖画好像是混不下去了,郑秀才两手准备,两手都要硬。他得兴化县令资助,赴南京考点参加高考,中举人。时年不惑。两年后,郑板桥老牛吃嫩草,认识了小他二十五岁的扬州美女小饶。风趣的老男人体内像装了小马达,低头诵四经,举头思小饶。再两年后,踌躇满志的郑板桥赴京。因为准丈母娘说了,想吃草,可以,拿官服来换。结果高中进士,相当于公务员考试中杀出了一条血路,二甲第八十八名,兆头甚好。喜气洋洋吃嫩草,人间又是第二春。

可惜官服迟迟未上身,郑板桥继续卖画。竹光兰影再度摇曳起来。这回姿态有不同。郑板桥注册了个微信公众号,打广告,上头条,“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招牌加上真功夫,这是要火的节奏。郑老板卖画有两个原则,自己不满意的不卖,贪官劣绅不卖。废稿堆满屋,冬可当柴薪。文化人就是清高,甘当凡人眼中的小怪物。黄庭坚,冷官一做七八年,就是不向王安石低头,潜心诗书画。老蒲家松龄大哥,免费大碗茶,二十几年如一日,听路人话鬼。中国历史上之一个数星星的怪人——张衡,当省委办公厅秘书之余,经常跑野地里仰头望天。人称 *** 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呆瓜陈景润……这样的怪咖们拗着性子,使着劲子,推高着一座又一座艺术和科学的高峰。鉴于此,我决定了,上当当网买一本《怪人集锦》,循着怪人的足迹,本着越怪越显才的成长路径,谱写一曲新时代的怪才之歌。

过了几年,官帽终于来了,补缺,山东范县县令。古代官员上任,算是变相福利。因行期难测,故朝廷不作硬性规定。不乏几百里走上小半年的先例。郑板桥读书破万卷,自然行万里路也是题中应有之义。范县地小人纯,纷争少,郑板桥乐得悠哉。几回太府来相问,陇上闲眠看耦耕。

民风清淡,乐得清闲,心情好好

过了一阵,郑桥板调动,大邑潍县县令。潍县,即当今风筝之乡潍坊。潍县是大县,靠海,产海盐,亦多煤铁,经济发达。有钱的地方比起寡妇门前,是非还要多。当时恶绅准备给县太爷来个下马威。衙役出城,恭迎县太爷,却不好好开车,故意把轿子颠得七上八下。县太爷骨头撞木头,快颠成两个县太爷了。郑板桥瞧出意思来了, *** ,跟老子比搞怪。他说停,下轿,走到河边,咦,这块奇石可供观赏,那块也不错,拿上拿上,通通拿上,三五块大石头上轿。 *** ,我让你颠。二郎腿架起来,小曲儿哼起来。

郑县令在潍县一干四年。板桥名言,难得糊涂,四个大字出自于此。也就是说,郑板桥和恶绅们不是一味对着干,应该比较擅长利用夹缝中的合作机会,否则也呆不到四年。分分钟被各种颠吧。大事不糊涂,小事懂妥协。这是智者恒言。当然了,原则问题就是领土问题,寸土不让。板桥名篇为证: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这是郑县令写给山东巡抚包括的思想汇报。这位包大人是好官,兼衔右副都御史,尊称中丞,十分支持郑板桥。好官与好官,心心相印。

春荒时,百姓向官府借粮,打借条,不巧夏秋又遇灾,粮食还不上。郑县令大笔一挥,归入呆账坏账处理,把几千张借条烧了。他还搞城防建设,大量征用本地民工,以工代赈,两全齐美。对别人好,别人就对你好。这是很简单的道理。郑县令享受苏白欧待遇。也就是说,和当年白居易当苏州太守、苏轼当杭州太守、丑八怪欧阳修当扬州太守时是一样样的,当地百姓为他建生祠,“家有画像,饮食必祝。”也就是说,从县太爷,荣升保佑神。

当然了,眼睛常往下,就没心力往上走了。郑板桥也自知,有抱怨,“一阶未进”,正处级干部原地踏步踏,一二三四,齐步走。他的名片,常年不用换,“七品官耳”。有一个著名案例,使小小七品芝麻官郑县令声名远播。这是一起轰动潍县的风流韵事——和尚尼姑恋爱案。当年崇仙寺僧与大悲庵尼在剃度前情愫暗通,后两人分别出家,但红尘未断,复私通,被好事者发现扭送公堂,以有伤风化罪提出诉求,请郑县令严办。郑板桥判决如下,僧尼二人不必纠结,还俗,结婚去。同时赠予结婚礼物——板桥作《判潍县僧尼还俗完婚》诗一首。诗云:一半葫芦一半瓢,合来一处好成祧,从今入定风规寂,此后敲门月影遥。鸟性悦时空即色,莲花落处静偏娇。是谁勾却风流案,记取当年郑板桥。

县太爷处理政务,原地踏步踏之余,依然写字画画。尤其画竹,精神头噌噌往上。写字别具一格,如“乱石铺街”,也就是说,怪出了自己的风格。乾隆八年,弘历见到郑板桥所作《樱笋图》,点了赞。郑画升级为乾隆御览之宝,盖朱文椭圆玺。乾隆十三年,弘历南巡时,又封他为“书画史”。皇帝都说好,别人哪里敢说差。名气这东西,经官方认证,立刻火冒三丈。索字求画者开始门庭若市,不比当年门可罗列小麻雀。看来有个性也是一张好名片。

五十八岁的郑板桥告老还乡,居扬州竹西寺。与八怪中的飞天蝙蝠柯镇恶、妙手书生朱聪、马王神韩宝驹……我更正一下,是与李鱓、金农、黄慎交往甚密。怪友李鱓,原是宫廷画师,干得不爽,自请外放,做了地方小官,又干得不爽,与上司开骂,于是留下“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就不和你浪费时间了”几个字,辞官归扬州。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几怪相会,做做学术研究,感慨一 *** 制问题,倒也惬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嘛。

我们是扬州八怪少一怪之江南七怪

郑板桥是书画市场的开路先锋。书画家卖字画,名码实价,标明润格,是他的创造。六十七岁时,郑板桥自定润格。价目表如下:“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条幅对联一两,扇子斗方五钱。”并加备注——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也就是说,按尺寸大小提供服务,拿烟提酒的,请回吧,原因很简单,“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当然了,如果白银分文不少,烟酒附加赠送,那也是很欢迎的。这让人不禁想起著名的闽南语,除了“欢喜就好”,还有一句,“钱来就好”。

求画的人太多,有时候让人发飙。他捉弄奸商,也被奸商设计捉弄过,故事很多,影视剧演绎层出不穷。有一回,郑板桥误中狗肉计。一盐商慕其画,出重金索求。郑板桥看不上他,一身铜臭,堂堂竹兰之作,与其气质类型不符,终不允。盐商志在必得,不达目的不罢休,总之办法总比困难多。经过大量调研,他投其所好,收买老者假扮隐士,旁边还配备小书童,做假做 *** ,煞有其事地整日于郊外竹林中,抚琴炖狗守候。狗肉香喷喷,炉上气腾腾。果然,郑板桥中计,以画抵口福。这个事情告诉我们,兴趣爱好,是把双刃剑,可能成为自己的死穴,和被人利用的工具。鉴于此,我决定,把我的兴趣爱好,从夸自己帅,转移到研究自己到底帅在哪里上来,以图全方位、多角度地覆盖或者填补国内这方面的学术空白。

人到中年,郑板桥再也不是那个当年在扬州街头摆地摊卖画、日进百钱的穷小子了。富足生活,不忘青灯黄卷,静夜宜思。托尔斯泰八十多岁了,还常于小镇外的白桦林散步,思考人类终极问题。郑板桥有样学样,活到老学到老,“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我不得不说,这样太没有礼貌了,老郑,我不去你家泡茶了,反正我说啥你也听不见。

一放学,我跑得比兔子还快,我的外号叫飞毛腿,也称二郎腿

童年里,那个一放学就撒腿奔向小红楼的小子跑不见了。这个小呀嘛小二郎,背着那书包上学堂,不怕那太阳晒,也不怕那风雨刮,只怕女神笑我傻呀,本来以为是怕没学问,父母来责怪,看来不是一回事儿啊。原来,书包里装的是维多利亚的小秘密,一支胭脂笔。

鉴于此,我形成了一个新习惯,儿子每天放学,我就以各种名义接近他的书包,今天什么作业呀,有没有白纸呀,笔够不够写呀,书包够不够装呀……胭脂笔和唇膏倒是没发现,偶尔会发现多出来的一些小玩意儿,什么奇形怪状的橡皮擦啦,跟人交换的自动铅笔啦,自制自画的动画小册子啦……我知道,这是享年七十三岁的郑板桥,留给我的美好记忆。

注:本文引用图片来自 *** ,版权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油和米,You and me,欢迎你!

联系邮箱:179102006@qq.com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煤炭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h.cn/jg/jt-jg/417688.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Anita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