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芜湖钢铁厂还是一副濒临破产、污染严重、人心涣散的“烂摊子”。7年后的今天,以老芜钢为基础重组成立的芜湖新兴铸管有限责任公司早已不是当年只能生产“铁块”的芜湖钢铁厂了。依托技术改造企业先后投入40多亿元,提升产能,优化产品结构,从单纯的炼铁企业逐步向生产铸管、优质钢材转型,建成世界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产品规格最齐全,年产50万吨单体球墨铸铁管车间,综合技术实力居世界领先水平。即便是金融危机严峻考验、国内钢企全面亏损的2009年,芜湖新兴铸管企业效益依然创出了历史新高,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6亿元,职工人均收入达到4.09万元。
这是近年来安徽省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一个典型事例。
面对安徽省工业传统产业占绝对优势这一基本省情,近年来,该省坚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高新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最大限度地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建设低能耗、无污染和再循环经济项目。
企业研发机构是企业引进和开发高新技术的核心阵地。为促进企业技术开发机构健康发展,安徽省鼓励支持更多的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实验室,打造功能完善、辐射带动力强、掌握核心技术的高水平技术创新平台。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技术中心创建国际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博士后工作站,建成全国知名的品牌技术创新平台。2009年认定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新认定51家省级技术中心,未来两年,全省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累计达到282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4个;建立400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其中2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实施重点项目,加大创新投入。组织实施《2009年全省企业技术创新项目导向计划》、《重大新产品百亿元工程项目计划》和“十大产业技术攻关项目”等技术创新项目计划。组织实施重大节能技术示范工程。重点扶持芜湖新兴铸管、芜湖富春染织、安徽红四方、丰原生化、蚌埠涂山热电等5家资源和能源消耗较大的企业,以节能降耗为核心,进行技术改造与技术集成示范,形成一批具有推广价值的节能降耗技术。组织实施技术改造“百千工程”计划。未来3年,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25%左右,累计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600个,培育发展重大产业技术品牌产品300项,发明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30%以上,大中型企业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3%以上,推进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加强引导,积极实施产学研联合“1+2”计划,即:1家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要和2家以上高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联盟。目前,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478家,其中合芜蚌试验区206家,占全省总数的43.1%。二是突出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区域性产学研对接活动。会同省教育厅等开展了“第三届皖北区域产学研合作对接会”和“首届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学研合作对接会”,分别签订283项和538项产学研合作协议。
在科技创新支撑下,安徽省一些优势传统产业依托基础,深度开发,形成了上下游密切呼应,专业化分工清晰,关联性产品不断衍生,配套化产业日趋完善的产业格局,使传统产业实现唤发了新的活力。一是纵向以提高技术含量为主线延伸产业链。淮北矿业集团充分发挥煤种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煤炭洗选加工、煤化工,建设煤泥矸石利用电厂,发展炉渣、粉煤灰利用项目,形成“煤-焦-化-电”产业链。同时,利用滁州定远丰富的岩盐资源和巢湖地区的石灰石资源,发展盐化工,生产聚氯乙烯,促进资源转化增值,提高综合利用水平,实现“绿色开采”,建设生态矿区,最终实现从产品升级到产业升级。二是以产业互补辐射为导向横向锻粗产业链。芜湖市汽车工业的发展以及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吸引了全国各路企业前来建立零部件厂;零部件厂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吸引了为这些零部件厂配套的模具、仪器、仪表等厂;这些为零部件厂配套的厂又吸引了五金冲压、钢材剪切、铜材等原料加工厂前来,如此就拓宽了产业链。
科学发展,长久之计。安徽工业的思路在创新发展过程中已越来越清晰:坚持“工业强省”总体发展思路,把自主创新作为加快发展的战略基点,大力推进“安徽创造”,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确保高质量、高效益的前提下,继续保持高速度发展。
以钢铁行业为例 看安徽如何改造传统产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煤炭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h.cn/ma/kb-ma/211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