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淮南”之五:绿色绿色,充满活力和朝气。八公山、舜耕山、上窑山“三山鼎立”;淮河、高塘湖、瓦埠湖“三水环绕”;中心城区、西部城区、山南新区“三城互动”,形成了湖光山色相辉映,山、水、城融为一体的独特城市风貌。穿行于城市,楼群挺拔,车流如水,草地如茵,繁花似锦,清风习习,笑容荡漾在每个人脸上! 进入夜晚,灯光璀璨,流光溢彩,晚风轻拂,一幅安居乐业的和谐美景! 淮南境内的八公山、舜耕山、上窑山被称为“三山鼎立”。方圆100多平方公里的八公山,是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4A级旅游景区。这里的绿树山花让人陶醉,这里的清风山岚让人沉迷。八公山的草木早在一千多年前就闻名于世,著名的淝水之战留给后人“八公山下草木皆兵”的典故。八公山位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寿县古城以北2公里,是汉代淮南王刘安的主要活动地,这儿曾集中了大量当时国内的一流知识分子,博大精深的《淮南子》也是在这里诞生的。八公山因西汉淮南王刘安与八公在此学道成仙的神话和秦晋淝水之战而闻名遐迩,并留下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八公山上,草木皆兵”等一些脍炙人口的历史典故。八公山旅游区位于淮南市八公山区境内,2001年12月10日,八公山旅游区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2002年12月2日,被批准为国家森林公园;2003年7月31日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八公山风景区依据独特的历史文化和自然山水风光,以生态休闲旅游为主题,开发建设和规划建设中的主要景观有:汉淮南王宫、升仙台、淝水之战遗址、白塔寺、白塔、青琅歼馆,石林等。郁郁葱葱的上窑山,是国家森林公园、国家4A级旅游景区。小桥廊事点缀其间,楼台馆榭隐约可见。古寺的钟声回荡在山间,千年香火不断、香客不绝。山下有被国务院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寿州窑遗址。上窑公园是一处集生态旅游、人文景观、宗教活动、度假休闲、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景区。上窑森林公园内有见诸史志记载的上窑八景,闻名遐迩,是古今游人乐于盘桓之地,流连忘返之所。舜耕山是淮南城区中间一条绿色风景线,它就像城市的一条龙脉,聚集着无限的潜能。山北是日新月异的能源城;山南是新规划建设的政务新区,未来城市发展的空间,为淮南融入省会经济圈,形成南北互动、优势互补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促进合肥、淮南两市经济社会的全面融合,提供有效的平台和载体。舜耕山自然风景区,主峰海拔297米,舜耕山因上古贤君大舜在此耕耘而得名。这里山势绵延起伏,泉涌林茂,雄奇险峻,拥有原始森林植被5000余亩,树木荫荫,遮天敝日,风光宜人。主要有以洞山和罗山为主的秀峰、怪石、涌泉、洞穴、湖潭(泉山湖和老龙潭)、古树等自然景观以及古寺庙遗址、古寨及跑马场遗址、革命活动遗址、日本碉堡群、古墓群、古战场遗址、古建筑等人文景观。在山脚下的山朱村,有一群古建筑群,雕梁画栋,粉墙青瓦,飞檐拱脚,前后四进,这就是晚清四川提督钱鑫的住宅――钱府。 淮河、高塘湖、瓦埠湖是缠绕在淮南的三个水系,被称为“三水环绕”。淮河,中国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大河。全长约1,000公里,流域面积27万km2。流域西起桐柏山、伏牛山,东临黄海,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及如泰运河南堤与长江分界,以北黄河南堤和沂蒙山与黄河流域毗邻。流域地跨河南、安徽、江苏、山东及湖北5省。淮河由陆家沟口进入淮南凤台县,流至大通区洛河湾横坝子出市境。淮南市横跨淮河两岸,两岸风景秀美,物产丰富,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之美誉。高塘湖位于淮河右岸,淮南市上窑镇南,跨淮南市、凤阳、长丰、定远县。湖面主要属淮南市,由于窑河在上窑附近受地形限制缩窄,以及河口段受黄泛浸入淤高,中游低洼河段遂扩展成湖,河湖一体。南纳洛河、严涧河来水,大部为丘陵区,北流,经上窑闸(1965年建)至怀远县新城口注入淮河。新城口古称洛口,窑河亦称洛河,古称洛涧。总来水面积1490平方公里。是淮南市水产养殖基地之一。高塘湖北倚上窑山,也是淮南市境一处重要的湿地,极具观赏价值。瓦埠湖位于淮河右岸。面积160平方公里,瓦埠湖湖中鱼的种类丰富,以放养种类为主,产银鱼,湖内放养家鱼。瓦埠湖海拔17米,从白洋淀至钱家滩,南北向长52公里,平均宽仅5公里,湖底高程15.8米。湖至白洋淀注入瓦埠湖,出水流入淮河。 淮南有中心城区、西部城区、山南新区,目前,三城互动的格局已经形成。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发动机。2010年上海世博会提出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对“更美的城市”与“更好的生活”之间的关系作出了新的阐释。进入21世纪后,作为城市发展之本的城市建设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城市建设作为加快发展、奋力崛起的重要举措之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积极实施大建设、大开发、大发展,在全市人民热切期盼的目光中,能源城的路越来越多, 楼越来越高,城区越来越大。特别是随着洞山隧道的开通,中心城区、西部城区、山南新区三城互动的格局已经形成。淮南中心城区、西部城区被老百姓俗称为老城区。根据规划,老城区市政基础设施提升,按照打造山水园林城市、滨河滨湖城市、宜居宜游宜创业城市的建设思路,着力拓展城市骨架,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全面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水平。老城区市政基础设施提升的工作目标是,2009-2011年计划开工114个工程项目,三年内总投资156.3亿元。到2011年,努力把老城区建设成一个交通便捷、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完善、适宜人居、城市基础设施水平达到省内一流、与山南新城区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区。山南新区被老百姓俗称为新区,山南新区开发建设将按照“政府主导、基础先行,市场运作、项目拉动,彰显特色、争创一流”的发展思路,逐步把山南新区建设成为我市的政治、文化、教育、体育中心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生态环境建设示范和现代化城市建设样板区。计划到2011年,山南新区起步区、高新产业园区、职业教育园区约2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道路及供电、供水、供气、污水、通讯管网等基础设施、公共设施基本完善;配套的教育、卫生、体育等公益设施同步跟进;市级机关办公大楼、淮南二中、科技馆、奥体中心等政府牵动性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安徽理工大学新校区、职业教育机构等一批项目相继开工并陆续投入使用;高新技术园区部分项目相继入驻;一大批商业、房地产开发项目投入市场;60平方公里主干路网基本形成,一个现代化新城区的雏形初步呈现。绿色为淮南带来了生机,也带来了荣誉。淮南市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9.75%、36.55%、11.42平方米,城市品位和档次明显提升,市民生活和工作环境更加优雅舒适。一个“城在林中、楼在绿中、居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绿色淮南,一个地绿、天蓝、水清的淮南,以无可替代的资源优势和充满活力的发展前景吸引了中国和世界的目光。两型城市:淮南发展的目标无论是经济发展的转型,还是生态园林城市的建设,淮南人不断提到的是“两型城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是淮南城乡建设的目标,也是发展的动力。在这个目标引导下,2007年11月,淮南市提出实施“合肥、淮南同城化”战略,得到合肥市积极响应,并签署《合肥市与淮南市加强区域合作的框架协议》,2008年5月,淮南正式被省政府纳入“合肥经济圈”规划建设。今年初,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上升到国家战略,淮南市依托合淮工业走廊创造性融入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目前,两市已签订交通、旅游、外经贸、信息化、司法、环保、商贸、林业等10多个合作协议。“交通一体化”率先突破。合淮同城化成为淮南新一轮发展建设的开始,也是经济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契机。据淮南市副市长谌伟介绍,在对外开拓发展的同时,淮南市立足市情,科学定位,提出:依托两带(沿淮产业带、合淮工业走廊)、五区(市经济开发区、煤化工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淮南工业园、凤台经济开发区)、多园(县区工业集聚区)的“T”型工业布局,加快以工业化和城市化双轮驱动为主战略、以合淮同城化和城乡一体化为侧翼的“一主两翼”发展,实施“四煤并举”(立足煤、延伸煤、不唯煤、超越煤),在新的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城市转型,加速淮南崛起,构建“两型城市”。2009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08.8亿元,增长13.7%,增幅居全省第4;财政收入75亿元,增长24.7%,总量和增幅均居全省第6,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目标。“两型城市”不仅引导了淮南市此前的发展,更是今后发展的指针。在《淮南市委关于制定淮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十二五”期间,必须以建设“两型城市”为方向开拓奋进,坚持“两型”引领发展,推动“两型城市”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促进产业“两型化”,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五彩淮南的绿色生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煤炭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h.cn/mhg/bz-mhg/17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