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标准 合淮同城化的合淮同城化的条件

合淮同城化的合淮同城化的条件

(一)地缘相接、人文相亲
(1)同属江淮丘陵地区。襟江带淮,接东连西,水系交错,湖泊众多,共同孕育了勤劳淳朴的江淮人民。
(2)历史人文关联密切。合肥与淮南在汉朝时同属古淮南国,吴楚文化一脉相承,著名战场、著名典故、著名历史人物时空关联。合肥―淮南―蚌埠一线是江淮之间联系最为便捷的陆路通道,该地区的民风民俗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二)资源相关、优势各异
(1)交界地区水土调和,农林资源得天独厚。两市交界地区经过几十年的精耕细作和水利工程建设,已经形成了生态环境优越的农业生产区。涵盖了粮棉、畜牧、瓜果、蔬菜、渔、经济林等全方位的农林资源,为发展农业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2)城市人口超过百万,人力资源十分丰富。两市教育基础雄厚,各类人才齐全。加强两市人力资源的整合、培养和开发,为未来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3)城市功能各具特色,科技能源优势互补。合肥是长三角地区和我省的重要教育基地和科技创新城市,拥有一批国内一流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并具有高新技术产业孵化与生产能力。淮南是重要的能源重化工基地。从德国鲁尔区的发展历程看,资源型城市和能源城市的发展始终离不开科技的支撑,离不开新技术的持续投入。德国鲁尔地区的城市正是通过功能互补,加强科技城市对能源城市的反哺,使得该地区长期保持了发展的活力。因此,加强合肥与淮南的长期合作,对保持淮南的长期繁荣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合肥作为推动安徽崛起的第一增长级,淮南的能源也将为合肥率先发展提供支撑。
(三)产业相错、互为补充
(1)合肥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集群加速形成。正在打造汽配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家用电器制造业、化工及橡胶轮胎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电子信息及软件产业、生物医药产业与食品加工制造等八大产业集群。随着城市架构的拉大,这些优势产业集群逐步向外围郊县地区转移与扩散,其中合肥北部地区将逐步成为未来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与此同时,中心城区加快了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并依托主要产业基地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
(2)淮南新型能源基地加快建设,重化工和先进制造业并进发展。亿吨煤基地加快形成,预计2007年全市原煤产量可达4900万吨;火电基地继续扩大,发电装机容量达762.5万千瓦;省级煤化工基地项目建设启动。借助于新型能源基地跨越式发展态势,淮南近年来积极吸引长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不断延伸产业链,已经初步建立起机械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制造、现代纺织、电子信息、食品和农副产品种养殖产业的优势产业群。淮南的山南新区对外交通条件改善明显,水土环境资源良好,成为新一轮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基地。
(四)市场相连、设施共享
(1)两城相向发展为一体化市场建设创造了条件。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中,合肥启动城北新区建设,淮南加快山南新区发展。两市之间距离的进一步缩短,加快了市场一体化进程,将逐步由传统的的山水相伴、乡村相邻发展模式向交通相接、城镇相连发展模式转变。
(2)交通设施一体化为合淮同城化奠定了基础。合淮1小时交通圈(82公里)即将形成,大型设施共享程度显著增强。合淮蚌快速铁路客运专线、合淮阜高速公路均为安徽省“十一五”重点工程,促使两大城市城区通勤缩短到40分钟以内;合肥新的4E国际机场将在合肥市区西北的高刘镇建成,使淮南到机场的距离缩短到60~70公里;规划调研中的江淮运河直接将淮河航运与长江航运相接,成为淮煤南运的重要通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煤炭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h.cn/mhg/bz-mhg/20793.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Anita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