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发展循环经济的设想——————————————————————————–贵州日报 11:30:56在科学发展观和实现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思路的指导下,省委、省政府不仅确立了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立省战略,而且通过了《中共贵州省委关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人口资源环境工作的意见》,推动着贵州经济社会发展走上又快又好的道路。其中,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科学规划,抓紧落实。 现状分析和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以来,在贵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全省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保持了总体稳定的态势。现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前人口资源环境矛盾十分突出,问题依然严重,形势不容乐观;二是在未来的发展中,由于资源能源大省特殊的省情,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会越来越大,如不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后果不堪设想。 首先,贵州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作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自然禀赋、比较优势和重要条件,决定着贵州必然是一个以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主要特征的内陆省份,也决定着贵州必然要建设成为中国南方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更决定着贵州未来的发展必然是一个重化工的工业化阶段,也必然会带来对资源和环境的不利影响。“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动了青山就可能没柴烧”成为贵州的特殊矛盾。通过计算,如果继续保持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和污染控制力度,到2020年,在经济增长实现翻两番的时候,所需的资源投入和污染的排放量也将同步翻两番,这就可能使经济增长带来更大的环境灾难,发展可能中断,历史性跨越也难以实现。 其次,贵州能源资源消耗较高,浪费较大,大大高于全国和西部平均水平。突出表现为“四低”,即资源产出率低、资源利用率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低、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低。从能源结构看,一次能源生产中煤炭占95%以上,能源消费中煤炭占70%以上。这一比例不仅比2002年有所上升,而且又要发展、又要降低,难上加难。从单位产值的能耗看,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的能耗为3.91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能耗的2.73倍,在西部地区居倒数第二。每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7.88吨标准煤,是全国平均能耗的3.5倍,在西部地区居倒数第一。 第三,贵州建立南方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增加煤炭、水能的开发和电力及重化工的发展,如果不发展循环经济,既不利于降低能耗、资源消耗,也不利于减少污染。据专家测算,仅“西电东送”一、二批次中的火电项目,将使贵州增加二氧化硫排放量29.44万吨。同时,这些项目一年需要电煤4140万吨,以一个煤矿年产100吨计算,就需要建设40个左右的煤矿,也将加剧对生态地质和环境的不利影响。 第四,贵州工业特别是高能耗工业的发展仍然是一条“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路子,不仅现在污染严重,而且还有进一步加剧的可能。工业“三废”污染严重,工业废水废气排放量、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在全国和西部都是较为严重的,而工业“三废”综合利用产品产值仅为441亿元,只占全国总量的2.3%,综合利用量只占总产量的29.3%,比全国低26.5个百分点。 第五,人民群众的生活和消费方式落后,生产污染呈现增长加快的态势。全省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总量达到3.87亿吨,占全省总量的69.7%,污水处理率仅为2.8%;生活垃圾处理量224.89万吨,无害化处理率只有26.1%。更为严重的是,食品的不安全性已经成为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最大隐患。 按照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模型计算,贵州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水平之间的关系是,只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就可以在一定的发展周期中,实现经济发展和国民收入的上升与污染水平同步下降的双赢。 要在未来发展中实现环境曲线模型,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因为循环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结构组合和新型的增长方式及新型的发展模式。具体地说,循环经济是在减量化的基础上,实现经济规律与生态规律的结合,将上一个环节的污染变成下一个环节的原料,尽可能延长这样的链条,并将其覆盖到生产、流通、消费、环境、社会和心理各个领域,实现节约资源、变废为宝、资源再生、污染零排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推动贵州重化工走上一条“高投入、高载能、零排放、综合效益”的文明发展路子。 以上情况表明,随着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加速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只有发展循环经济,才能避免“越发展、越污染”、“先污染、后治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老路,实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使加快发展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初步形成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为特征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和格局,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优化型社会,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历史性跨越。 需要着力解决的六个问题 1.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遵循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3R原则、共生耦合原则、技术先进原则、环境友好原则和协调发展原则,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转变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为主线,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为关键,以体制机制、政策法规为保证,以铝及铝工业、磷及磷化工、煤及煤化工和若干区域为重点,以形成若干循环经济试点、园区和区域为内容,以实现加快发展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实现共赢为核心,全面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发展目标。到2010年,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资源消耗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的同时,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重点工业污染源废水废气排放达标率达到80%以上,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4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以上;基本建立城乡水资源供给安全保障体系,县城以上城市供水的水量水质全面达到国家标准;矿产资源综合回收率提高5%以上,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率达到40%以上。力争煤、磷、铝、铁合金等重点行业资源利用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形成一批具有较高资源生产率、较低污染排放率的清洁生产企业,形成一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生态工业基地和资源节约型城市,为初步建立资源节约型社会奠定基础。 3.发展框架。(1)在企业内部,推行清洁生产,建立循环经济生产经营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原料替代、工艺改进和产品设计,加强管理,扩大规模,优先进行企业内部的物质和能量循环,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实现污染零排放。(2)在循环经济生态工业基地内的企业之间,围绕铝及铝工业、磷及磷化工、煤及煤化工、煤电一体化、高能耗产业等重大项目,延伸产业链,拓宽产业幅,进行企业间产品的耦合共生,进行更加充分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促进相关企业的产业整合,实现废物的回收和利用。(3)在区域层次上,与社会、农业循环体系相衔接,使工业、社会所产生的废弃物经过再生返回生产、消费过程,形成物质的闭路循环,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排放。连接工业和社会消费体系,参与全国的经济分工和大循环,把贵阳市建设成为全国循环经济生态试点城市。 4.发展内容。贵州的资源状况和工业化发展水平,决定了全省工业目前仍以资源型产业发展为重点。因此,贵州“十一五”发展循环经济规划的内容是实现贵州资源型工业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为使贵州经济跨越式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按照循环经济的指导原则,围绕经济的持续发展和资源的高效利用,进行全省的经济结构调整和生态工业规划,前者侧重于经济结构的战略性发展规划,后者着眼于重点行业和工业部门的发展思路和措施等深入具体的规划。 贵州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点是煤及煤化工、磷及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煤电一体化等产业;同时这也是贵州通过产业突破实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的重点。因此,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工业的内容应放在煤、磷、铝以及铁合金等高耗能行业上,通过示范作用,带动全省循环经济型生态工业基地的建设。还有两个内容应当作出相应安排,一是作为全国试点的贵阳市循环经济生态城市建设,二是兴义市纳灰河流域治理的农业循环经济试点建设。 5.发展安排。通过政府大力推进与市场有效驱动,按照“规划引导、突出重点、示范推动、持续实施”的原则,有序推进贵州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1)以规划引导。坚持“先规划,后治理”、“先治理,后污染”,把末端治理变为过程治理的循环经济要求,尽快制定“十一五”发展循环经济规划及各专项子规划。各市州地和有关部门在编制“十一五”规划时,要结合贵州发展循环经济重点行业、阶段性目标和试点基地,组织编制各产业和区域循环经济的专项规划。 (2)分重点突破。一是资源开采环节要统筹规划矿产资源开发,推广先进适用的开采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采矿回采率、选矿和冶炼回采率,大力推进尾矿、废石综合利用,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回收利用率。二是资源消耗环节要加强对冶金、有色、电力、煤炭、化工、建材、农业等重点行业能源、矿石、原材料、水等资源消耗管理,努力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三是废物产生环节要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推动不同行业合理延长产业链,不同区域拓宽发展幅,加强对各类废物的循环利用,争取实现零排放,加快再生水利用设施和城市垃圾等的减量化和再利用,降低废物最终处理量。四是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支持废旧机电产品再制造,建立垃圾分类收集和分选系统,不断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五是消费环节要大力倡导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消耗方式,鼓励使用能效标志产品、节能节水认证产品和环境标志产品、绿色标志食品和有机标志食品,减少过度包装和一次性用品的使用。六是要攻克三个难关,就是使磷渣、铝渣和煤变废为宝,从根本上解决污染的三大隐患。 (3)分阶段推进。在“十一五”期间,以贵阳市循环经济型生态试点城市和全省14个循环经济型生态工业试点基地为重点,对区域范围的现有煤、磷、铝以及铁合金等高耗能、高污染重点企业实施改造,初步形成一批循环经济型生态工业企业和基地,贵阳市循环经济型生态试点城市建设要取得明显成效。远期到2020年,为重点建设、跨越发展阶段,建成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基础、基础设施建设主体、生态保障体系基础、人力资源开发基础和制度创新建设基础,将贵州煤、磷、铝以及铁合金等资源比较优势真正转化为竞争优势。 (4)分层次示范。一是全力推进企业内部的循环利用。全省重点选择山东兖矿、宏福公司、金元公司、水钢、开磷集团、赤天化集团等重点企业以及贵阳市的磷、煤化工企业作为试点,然后在全省重化工企业逐步推开。二是大力推进企业间或产业间的生态工业园区及基地建设。初步考虑有:贵阳市开阳磷煤化工生态工业示范基地、遵义市坪桥循环经济型新材料生态工业基地、遵义市桐梓循环经济型煤化工生态工业基地、贵州循环经济型铝工业生态工业基地、绥阳循环经济型重化工生态工业基地、六盘水市六枝高耗能生态工业基地、安顺发电有限公司烟气脱硫及资源产业化生态工业基地、黔南州瓮福循环经济型磷化工生态工业基地、龙里县循环经济型药业生态工业基地、黔东南州镇远循环经济型高耗能生态工业基地、黔西南州循环经济型安龙重化工基地及兴义2030工程、铜仁大龙、万山循环经济型高耗能生态工业基地、毕节织金煤电磷一体化循环经济型生态工业基地等。三是区域层次抓好全国第一个循环经济型生态试点城市――――贵阳市的试点建设工作。四是农业层面上积极探索兴义市纳灰河流域循环经济农业生态保护及综合治理建设。 (5)持续性实施。在抓好试点工作、巩固试点成果的同时,扩大试点范围,以点带面,促进全省资源型产业和传统产业的生态转型,完善相关法规、政策和管理体系,加强区域协作,打破行政区域束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拓宽发展幅,带动全省从资源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培育循环经济型新兴经济产业和区域格局,逐渐在全省实现以循环经济为主导的经济体系。 6.发展保障。一是一体化安排。按照贵州的自然禀赋和比较优势以及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在能源、原材料工业及产业集群和区域安排上,必须走出一条煤电一体化的路子。煤电一体化是综合能源资源及深加工的概念,包括煤炭、电力以及用煤、用电各个产业。它包括“延长纵向产业链”――――煤、电、焦化,煤、电、铝、磷延续发展。拓宽“横向发展幅”――――产业集群、聚积人口形成基地或园区,发展城市、推动区域循环经济成型。随着循环经济的发展,单纯的资源争夺将向煤炭多资源重组、市场多要素重组演变。这种延长纵向产业链和拓展横向发展幅的思路,就是要打造以煤炭为基础的产业链,实现煤炭产品的深加工,提高煤炭产品附加值,进而增强煤炭和电力企业的市场生存能力、竞争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形成区域的产业集群、支持产业和特色经济体系及城市化。这是贵州发展的战略总趋势和总格局,必须紧紧抓住不放,一步步地去努力实现,为发展循环经济和实现历史性跨越打下坚实的基础。二是经济政策。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准入条件,对新建项目要按照循环经济理念、节约型社会以及清洁生产的要求,加强调控和引导,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项目核准,财政支持、优惠和信贷供应等政策杠杆,引进和鼓励发展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低消耗、轻污染、有利于贵州资源综合开发的行业,严格控制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行业。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废旧物资回收经营的税收优惠政策;引导社会投入,形成政府调控、市场引导、企业实践、公众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机制,逐步建立起符合贵州实际的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运行机制。建议设立省循环经济型生态工业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同时积极引导各类金融机构重点支持循环经济型项目;国土、环保、财政、税收等各有关部门要认真研究,紧密配合,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企业、基地、城市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支持;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促使企业建设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型生态工业经济发展的企业组织结构。三是技术政策。发展循环经济的技术政策着眼点,主要在于按照国家产业政策要求和主要工业产品的规模标准,引导资金的技术流向和资源综合利用的发展方向,指导相关技术的传播应用,加大对工业企业技改投入力度和争取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切实改善支撑科技进步和创新的组织体系、运行机制、政策环境,在优势产业的关键环节上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努力掌握核心技术。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技术力量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现代企业制度为规范的技术创新平台;探索建立风险投资机制,鼓励企业更多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力争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不断提高技术进步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四是法律法规。发展循环经济作为对传统发展模式的突破和创新,需要完善的立法和严格的执法来推动和实施。要积极推动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相应的规划、政策的制定,实现对传统发展模式的突破和创新,以规范并限制与规划相悖的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和公众行为。各级政府必须将发展循环经济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计划;确立循环经济的跨部门综合决策与管理机制;确立循环经济的管理制度和各种政策手段;确立各部门的管理权限和职责;积极推动全国循环经济立法。同时,要严格执行《清洁生产法》等法律法规,规范和指导循环经济的发展。 (作者系省长助理、省发改委主任) 来源:贵州日报
贵州发展设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煤炭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h.cn/mhg/js-mhg/17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