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政策分成四大类。如下:
1、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是指国家对贸易行为不加任何干预,即既不鼓励出口,也不限止进口,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际市场上自由竞争。自由贸易政策产生于十八世纪初,是十八世纪新生资产阶级 自由放任 思想在对外经济关系上的延伸。国际贸易几百年的历史表明,完全意义上的自由贸易政策是不存在的,当今的自由贸易政策表现为国家取消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的各种特权和优惠的自由化过程。
2、保护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是指政府广泛利用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待和补贴以鼓励商品出口。保护贸易政策是一系列干预贸易行为的各种政策措施的组合。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贸易政策的基调是自由贸易,但是,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 一些经济起步较晚的国家如德国和美国主张保护国内市场,发展民族资本,促进国内生产力的形成,以保护和发展生产力为目标。
3、超保护贸易政策
超保护贸易政策是垄断竞争时期资本主义的贸易政策特征。30年代资本主义大萧条使贸易政策向垄断资本利益倾斜。保护的对象是高度发达的工业或出现衰落的夕阳工业;在垄断国内市场地基础上对国外市场实施进攻性扩张;保护的不是一般的工业资产阶级,而是垄断资本的利益。超保护贸易也称侵略性保护贸易政策,是国际贸易中垄断竞争日益激烈的产物,成为二战后国家垄断干预贸易、争夺世界市场和霸权的手段。
4、中性贸易政策和偏向性贸易政策
与传统的分类不同,现代人们更关注贸易政策口的倾向性。中性贸易政策是指政府干预措施的综合效果是对一切可贸易产品和非贸易产品, 可出口产品和可进口产品, 国内市场和出口市场, 采取不偏不倚的对待。
偏向性贸易政策则有内向性和外向性贸易政策之分。外向性的贸易政策倾向于鼓励出口和促进出口加工业生产的措施,属于较为开放的政策。内向性政策重视内销生产, 轻视供出口的生产。内向型政策一般采用如进口许可证, 数量限制等直接控制办法,对制造业实行高度保护, 对进口和投资实行直接控制、币值高估等。这种政策促使需求转向本国制造的产品。 出口则由于进口投入成本的上涨而受到制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