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为稳定克拉通内的大型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含煤地层主要为石炭—二叠系和侏罗系;煤长期持续生气,产气率逐步增大,总生气量大,含气量高;煤储层割理和气孔发育,构造轴部次生裂隙发育,煤层气可采性明显改善;盖层封盖能力强,水动力条件好,煤层气保存条件有利;盆地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98 634.27×108m3,可采资源量为17 870.59×108m3,Ⅰ类资源占地质资源总量的近40%,Ⅱ类资源超过60%。
(一)概况
鄂尔多斯盆地东依吕梁山,西靠六盘山,南抵秦岭,北接狼山—大青山。横跨陕、甘、宁、晋、内蒙古五省(区),面积37×104km2。除外围的河套、银川、巴彦浩特、六盘山、渭河等中新生代盆地外,盆地本部面积25×104km2。
鄂尔多斯盆地是一个大型聚煤盆地,周缘煤矿区星罗棋布。鄂尔多斯盆地的煤层气勘探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3~1995年间,联合国资源环境署与华北石油地质局合作,率先在盆地东缘中部的柳林杨家坪钻煤层气探井7口,并均获得2 000m3/d以上的煤层气产量,煤柳5井获得7 000m3/d的高产,首次在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发现了煤层气富集区,从而揭开了该盆地煤层气勘探的序幕。在1995年之后,中联公司、中国石油及美国阿莫科、阿科、菲利普斯等国外石油公司在鄂尔多斯盆地进行煤层气勘探,开展二维地震勘探和钻探,截止到2005年底,在盆地内共施工70多口煤层气井。总体上讲,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气勘探程度较高,其次是南缘,中部勘探程度低。
(二)煤层、煤岩和煤质特征
1.煤层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含煤地层主要为石炭—二叠系和侏罗系。三叠纪含煤层系瓦窑堡组,仅5号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只分布在子长至蟠龙一带。上石炭统太原组沉积厚度50~100 m,含煤5~8层,各地煤层厚度变化较大,如河东煤田太原组主要可采煤层为8、9、10号煤,平均总厚6.66m,往南至乡宁一带变薄,甚至不可采;下二叠统山西组厚60~100m,形成较厚的可采煤层,河东煤田4、5号煤层平均总厚为7.82m;侏罗纪含煤层系延安组,自下而上分为5、4、3、2、1煤组,主要可采煤层5~7层,可采煤层累计厚度一般15~20 m。主要可采煤层发育在盆地南部和北部,中部仅有煤线发育。
2.煤岩煤质特征
石炭—二叠系山西组和太原组煤的镜质组含量在71%~90%之间,平均含量为79%。侏罗系延安组煤的镜质组含量变化于19.4%~95.2%之间,平均值约为58.5%左右。
北部及东缘含煤区的石炭—二叠纪煤的灰分含量变化不大,基本都为中灰煤。中侏罗世煤在陕北含煤区以低灰煤为主,灰分一般小于10%,黄陇含煤区为低分—中低灰煤。陕北含煤区子长煤产地的晚三叠世煤为中灰煤。
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系煤层主要为中高变质烟煤和无烟煤,不同地区煤级分布有较大差异。在盆地东部,煤层主要受深成变质作用,从北向南,煤级逐渐增高。在盆地西缘,煤级分布比较复杂,主要原因是深成变质作用基础上叠加了岩浆热变质作用。
侏罗系煤变质作用强度低于石炭—二叠系煤。侏罗系延安组煤的热变质作用以区域深成热变质作用为主,煤化程度具有在盆地周缘低、中间高的特征,镜质体反射率介于0.41%~1.07%,煤阶相当于褐煤、长焰煤、气煤和肥煤。
(三)含气性特征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南部的渭北煤田和西缘桌贺煤田是石炭—二叠纪煤田的分布区。煤田勘探和煤层气勘探中积累了大量的煤层含气量资料,如表6-9。由表可见,鄂尔多斯盆地东缘煤层含气量由北向南随煤级升高而增高,由图6-9可见,含气量随上覆有效地层厚度增加而提高。受上覆有效地层厚度影响,渭北煤田含气量由东向西逐渐降低,韩城矿区为煤层气富集区。桌贺煤田,煤类全,含气量较高。
表6-9 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纪煤层含气量
图6-9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含气量与上覆有效地层厚度关系图
鄂尔多斯盆地侏罗系煤层煤级低,含气量普遍低,在局部地区和煤层埋深较大的部位含气量较高。在黄陇侏罗纪煤田,彬长矿区煤含气量0.1~6.29m3/t,黄陵矿区、焦坪矿区少数煤层含气量达4~6m3/t。
(四)煤层气成藏条件
1.煤层长期持续生气,产气率逐步增大,总生气量大
鄂尔多斯盆地石炭—二叠系主要煤系沉积后,长期持续沉降,煤变质程度逐渐加深,煤层气大量生成。东部地区大量热模拟实验资料表明,煤由褐煤演化至长焰煤阶段,累计煤气发生率达138~168m3/t,演化至肥煤阶段时,累计煤气发生率达199~230m3/t,至瘦煤阶段时,累计煤气发生率达257~287m3/t,因此本区全区的煤层生成气量均远远超出其自身的吸附能力。
2.煤储层割理和气孔发育,构造轴部次生裂隙发育,煤层气产出条件有利
本区煤岩以光亮型、半光亮型为主,镜质组含量高,以中变质的肥煤、焦煤为主,变质程度适当,故煤层割理发育,有利地区割理密集呈网状,连通较好。据不完全统计,煤层发育2组割理:一组为面割理,密度7~25条/5cm,裂口宽0.01~0.3m m;另一组为端割理,密度7~22条/5cm,裂口宽0.001~0.05m m。本区中生代以来在南北向扭应力及东西向挤压应力作用下,产生了成排分布的压扭性断裂鼻状构造或断裂背斜构造,沿构造轴部出现少量张性断层,并在煤层中产生一组张裂隙。这些次生裂隙疏通了煤层的端割理和面割理,使煤层储集物性变好。
据煤显微组分观察,本区煤气孔特别发育,尤其基质镜质体中气孔密集,以煤化过程中气体逸出留下的生气孔为主,孔径一般为0.01~0.7m m。这些气孔不仅是煤层生气的直接标志之一,也是煤层吸附气的主要储集空间。
3.盖层封盖能力强,水动力条件好,煤层气保存条件有利
本区成煤期后的燕山运动和喜山运动断裂和褶皱作用很弱,含煤地层保存完整,煤层顶底不管是灰岩还是泥岩封盖层,钻井所取岩心都很少见构造裂缝。上石盒子组和下石盒子组杂色泥岩、粉砂质泥岩单层厚度大(一般为5~10m),可对比性和连续性强,所取泥岩样品的孔隙度为1.17%~8.11%,而渗透率值均近于零,是本区具有较好封盖条件的区域盖层。
收集了鄂尔多斯盆地边缘17口井地下水特征的有关资料,三叠系含水层的自流量为0.5~4.191/s,矿化度值20~60g/L,水化学类型偏CaCl2型,局部含Na2SO4型。山西组和太原组含煤地层的含水层自流量0.9~8.7L/s,矿化度10~250g/L,水型以过渡成因的NaH CO3为主。马家沟组灰岩含水层的自流量28.5~61.05L/s,矿化度1~100g/L,水型为CaCl2型、M gCl2型占优。由此可见,这三套地层的地下水特征明显不同,水文地质特征具有独立性、封闭性,有利于煤层气的保存。
(五)煤层气资源量
鄂尔多斯盆地风化带下限至煤层埋深2 000m 以浅区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98 634.27×108m3,资源丰度为0.91×108m3/km2,可采资源量为17 870.59×108m3。其中中侏罗统延安组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52 775.41×108m3,占地质资源总量的53.51%;上石炭统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煤层气地质资源量为45 858.86×108m3,占地质资源总量的46.49%。
按区带统计,东缘、中部、西缘和南缘含气区带煤层气地质资源量分别为34 332.66×108m3、23 419.10×108m3、34 174.08×108m3和6 708.43×108m3,占地质资源总量的34.81%、23.74%、34.65%和6.8%;东缘、中部、西缘和南缘含气区带煤层气可采资源量分别为8 121.18×108m3、5 167.39×108m3、3 026.78×108m3和1 555.24×108m3,占可采资源总量的45.44%、28.92%、16.94%和8.70%。
按深度统计,煤层埋深1 000m以浅、1 000~1 500m和1 500~2 000m区,煤层气地质资源量分别为28 562.43×108m3、28 722.64×108m3和41 349.20×108m3,占地质资源总量的28.96%、29.12%和41.92%;埋深1 000m以浅与1 000~1 500m 煤层气可采资源量分别为9 200.59×108m3、8 670.00×108m3,占可采资源总量的51.48%与48.52%。
该含气盆地群Ⅰ类资源量为37 785.14×108m3,占地质资源总量的38.31%,主要分布在东缘和南缘含气区带;Ⅱ类资源量为60 849.13×108m3,占地质资源总量的61.69%,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缘含气区带(表6-10、表6-11)。
表6-10 鄂尔多斯盆地煤层气资源量计算汇总表
表6-11 鄂尔多斯盆地各含气区带煤层气资源类别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