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源市工业发展情况
一、工业概况
我市素有“万宝之源”美誉,“巴山雀舌”茶叶是中国驰名商标,旧院黑鸡为“中国少有,万源独有”,皮桔、萼贝、天麻等中药材名播遐迩,罗文铁山坡天然气井位居陆地天然气单井产量全国第一,已探明储量达640亿立方米。另有煤炭储量7000多万吨,石灰石 3亿吨以上,石膏1亿吨,菱铁矿5000万吨,钒矿6000多万吨。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市发展工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近年来,工业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工业企业主要集中在白沙、八台、官渡、青花等工业基础设施相对完备的乡镇,华新水泥、立信铁合金、川江贵华煤业、方欣实业、巴山雀舌、天予药业、金桥魔芋、巴山食品、发荣林业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不断成长,宏夏洗煤厂的年洗精煤60万吨生产线,发荣林业产业公司的儿童家具生产线,方欣公司的年产高香绿茶2000吨生产线,立川公司年产红豆腐1000吨生产线和金桥魔芋公司的年产魔芋粉1000吨生产线项目加快推进;铁山坡天然气净化厂、武汉凯迪生物质能源发电项目落户我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38户,基本形成了以煤炭、建材、冶金、农副产品加工、能源为支柱的工业产业体系。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65.4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3.1亿元,完成主营业务收入60.58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6%,工业企业实现税金2.43亿元。今年1-9月实现工业总产值53.66亿元,同比增长52.94%;工业增加值16.29亿元,同比增长22.9%;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6.21亿元,同比增长39.21%;利润6065万元,同比增长46.1%;实现税金1.35亿元,同比增长30.5%;完成技改投入201609万元,同比增长32.9%;技术创新投入2600万元,同比增长25%;万元增加值综合能耗同比下降6.2%,工业在全市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充分显现。
二、重点工作和基本做法
今年来,我市把实施“兴工强市”战略放在跨越式发展思路首位,进一步坚持科学发展不动摇,奋力加快建设秦巴山区区域发展中心,倾力打造富硒食品基地、综合能源基地和建筑材料基地。一是大力发展以天然富硒农产品为重点的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加快道地中药材、魔芋、香椿、猕猴桃等地理标志认定,全力支持巴山雀舌、天予药业、金桥魔芋、巴山食品、立川牧业等现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结合“千万黑鸡下江南”工程,加快旧院黑鸡等品牌产品的精深加工,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重点开发天然富硒系列产品。到“十二五”末,力争优势农产品加工率达到70%以上,争创中国驰名商标2个中国、5个四川知名品牌,建成四川省富硒农产品检测中心。二是加快罗文铁山坡天然气净化厂建设,力争2004年建成投产,并以此为依托,对天然气及硫磺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做大做强下游产品;强力推进天然气储气调峰能源项目、万源凯迪生物质能源发电厂1×3万千瓦生物质能源发电项目和60万吨有机肥项目建设;实施成品油储运工程,确保我市成品油常年储备能力2万吨;新建年产30万吨煤矿1个,组建10个30万吨的煤炭企业集团,建设一座年洗精煤60万吨的洗煤厂;力争建设一座13.5万千瓦的煤矸石发电厂。全力抓好境内后河、任河、斯滩河、长滩河等河流的水力发电梯级开发,将我市的水利资源转化为能源产业优势;搞好风能开发利用规划,加快风能开发利用步伐,确保“十二五”末建成2X5万千风能发电站一座。三是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石膏、石灰石和骨料资源,大力发展建筑材料产业。在逐步淘汰立窑水泥的同时,确保新型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正常运转;按照《万源市石膏产业发展规划》,积极推动我市石膏产业发展壮大,规划建设年产10万吨高强石膏粉项目和年产3000万平方米纸面石膏板生产线项目,力争到2015年,规模以上石膏生产和加工企业达到5家以上,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加快砂石资源调查评价,以万宝源矿业开发公司为依托,实现骨料资源规范有序开发,着力培育其他新型建材产品。四是狠抓园区建设,提高产业聚集水平。科学编制园区规划。在市园区管委会的领导下,突出“抓产品带企业,抓产品链带产业,抓布局带城乡”主线和《万源市大巴山富硒食品加工集中区建设控制性详细规划》、《万源市东风坝建材产业集中区B区(石膏产业)控制性详细规划》布局,重点发展中国天然富硒农产品加工业、新能源及节能环保产业,建立四川省富硒产品检测中心,为富硒产品检测提供技术支撑。力争“十二五”末工业园区面积达7 Km2以上,2013年能纳入省“1525”工程并创建为省级产业园区,2015年园区主营业务收入达到80亿元,利税5亿元以上。五是全力招商引资,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坚持“招大引强、集群承接、廷链引进”的工作思路,找准招商方向,创新招商载体,优化招商环境。深入研究大企业、大集团的战略投资趋向,建好外商信息库、产业承接项目库;主动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与珠三角、长三角、成渝经济带等重点区域及国内外有识之士合作,重点对接世界500强、国内100强、行业50强及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等企业在我市投资建设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劳动密集型项目。六是强化服务监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努力提高执法水平,依法调节经济关系,平等保护各类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配合市政法委、纪检监察机关搞好企业周边环境常态化整治,优化工业发展软环境。设立“工业发展软环境”投诉中心和举报投诉电话,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犯企业合法权益的投诉,要快查快结;进一步规范涉企评标、达标和表彰活动,认真开展涉企收费项目整治行动,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营造公平、公正竞争社会环境,在落实优惠政策、项目申报、土地使用、政策性专项资金使用、融资服务、证照办理、人才引进等方面外来企业和本土企业一视同仁,外商内商一个样。
三、未来五年发展思路
按照“在做大总量中调整结构,在加快发展中转变方式”的要求,围绕“传统产业高端发展、高碳产业低碳发展、资源产业循环发展、新兴产业突破发展”的思路,加大产业推进、技术改造 、园区发展、企业培育、信息化建设、要素保障等工作力度,抓重点、破难点,全力以赴推动工业高位求进、加快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追赶跨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四、未来五年奋斗目标
2011-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5%;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25%;技术创新投资年均增长25%;新兴产业发展速度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3个百分点以上;工业节能减排工业完成省、达州市下达任务。到2015年末,全市工业增加值突破50亿元,年均增长25%,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5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5%。工业园区销售收入超80亿元,年均增长30 %以上,力争纳入省“1525”工程。实施工业投入在1000万元以上的较大工业项目30个以上,新增销售收入超30亿元的企业1户,10亿元的企业5户,超5亿元企业10户,超1亿元企业20户,建立工业信息化示范企业10户以上。
五、产业发展方向
按照达州市“一心三带”的总体布局,结合我市实际,重点发展天然气勘探开发及配套产业、中国天然富硒农产品加工业、综合能源及煤电冶建产业,积极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六、相关鼓励奖励政策
(一)项目投资奖励政策。对一个年度内企业技改投入2000万元以上(含2000万元)的技改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在建设期内,经工业主管部门汇同财政部门认定后,由同级财政按不超过同期贷款基准利率的30%对企业贷款或债券融资贴息,单个项目贴息最长期限为2年。无银行贷款的项目,同级财政给予适当奖励。对两个年度内新建投资固定资产5000万元以上(含5000万元)的,自投产之日起3年内,由同级财政按企业上缴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增值税地方留成部分的30%奖励企业发展。
(二)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加强与国内外研发机构全方位技术合作,探索产学研联合开发新技术、新工艺的技术研发模式,引领企业技术升级、产品换代。对企业实施国家、省技术创新项目,给予开发经济补助。支持企业自主创建研发机构,对新获得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的企业,分别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新获得省级工业设计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的,一次性分别奖励20万元。对采用国际标准或国际先进标准的企业,每采用1个,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获得国家级新产品认证的企业,一次性给予适当奖励。
(三)鼓励争创知名品牌和商标。对新获“中国名牌产品”或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奖励50万元;对新获“四川名牌产品”或被认定为“四川省著名商标”的企业,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新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的企业,一次性奖励10万元。对“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名牌产品”复查确认合格的企业,一次性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奖励。其奖励资金由市财政列支。
(四)鼓励资源综合利用,建设环保模范企业。积极推进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对清洁生产、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等成效显著的企业,经相关部门认定后,按规定享受国家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和环境保护奖励政策。
(五)支持重点优势企业发展。推动优势资源和要素保障向重点优势企业集中,努力扶持一批主导产品突出、经济效益好、科技开发能力强、经营机制灵活的成长型企业。对年销售收入首次超过10亿元、5亿元、3亿元、1亿元的企业,市政府分别给予企业法人10万元、5万元、3万元、1万元的奖励;每跨越10亿元,市政府再奖励企业法人10万元。其奖励资金由市财政列支。对一年内同时跨越两个或两个以上台阶的企业,奖励标准就高,不重复计奖。
(六)对纳税大户的奖励。对当年在我市入库税收1000万元(含1000万元)以上,且新增入库税收超30%的企业,由同级财政按新增部分的1—3‰奖励企业法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