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剑民
(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呼和浩特,010020)
摘要 本文在阐明内蒙古自治区水文地质条件、含水层类型、地下水分布特点的基础上,就地下水资源供需状况从资源补给、地下水开发利用两个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评价,并针对目前地下水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 地下水 资源 环境 问题 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性水资源短缺问题显得非常突出。据统计,全国有1/4的国土面积缺水,1/10地区的水资源仅能满足人类生存的基本要求,正常年份缺水量近400×108m3。由于不合理开发水资源,导致区域性地下水位下降、水源地枯竭、引发大面积的地面沉降、植被死亡、湿地消失等一系列灾害和生态环境问题。地下水污染已经扩展到全国大部分城市,由于地下水质下降,造成300多个城市供水紧张,已经严重威胁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着力解决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防治自然和人为作用下的地下水环境破坏,加强地下水资源保护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
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边疆,总土地面积118.3×104km2,占全国总面积12.3%,区内人口2378.6×104人,全区地下水资源为321.22×108m3/a。从总体看,内蒙古地下水资源并不丰富,区内地表水系不发育,水资源较贫乏,而且分布不均匀。东部、东南部降水量大,地下水资源较丰富,而西部、北部降水量少,地下水资源较贫乏。水资源的短缺及其不均匀性严重制约着自治区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充分认识内蒙古地下水资源的现状,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水资源,积极探寻解决地下水资源生态环境问题的新方法,新途径,在自治区经济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水文地质条件
内蒙古自治区基本上属于高原型地貌,但内部各地地貌形态、成因类型、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尽相同。据此可将全区地下水划分为大兴安岭山地、西辽河平原、内蒙古北部高原、阴山山地、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和阿拉善高原七个水文地质区。
1.1 地下水系统划分
自治区分内陆和外流两大水系。外流水系进一步分为额尔古纳河、西辽河、海河、滦河、黄河水系;内陆水系分为阿拉善高原、阴山北部高原内陆水系。
根据本区地表水流域及地貌状态将自治区划分为8个地下水系统,25个亚系统,其地貌及水文特征见表1。
补给方式主要以大气降水为主,也有侧向径流、黄灌水入渗、洪水入渗和地表灌溉;排泄方式主要以蒸发、侧向径流的流出,还有河谷排泄和人工开采。
表1 地下水系统地貌特征表
1.2 含水岩类划分
按地下水含水介质及赋存条件,全区可划分为三大含水岩类,即:松散岩类孔隙水、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基岩裂隙水(包含碳酸盐岩类裂隙溶洞水)。
1.2.1 松散岩类孔隙水
松散岩类孔隙水在区内广泛分布,主要分布在山间沟谷、河谷洼地、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山间断(坳)陷盆地及沙漠区。
1.2.2 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
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在自治区分布比较广泛,主要分布在鄂尔多斯高原、内蒙古北部高原、阿拉善高原及大兴安岭东侧部分山间盆地、阴山山地的山间盆地。
1.2.3 基岩裂隙水
广泛分布于自治区的山地丘陵区,除此之外,在内蒙古北部高原、阴山山地等还分布有玄武岩裂隙孔洞水。
1.3 地下水分布特点
内蒙古地下水受气候、地质构造与古地理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地下水无论在资源数量上还是质量上及其在空间分布上,具有自己的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下水资源具有可开采资源少,资源分布不平衡,水质相对较差的特点。
(2)地下水受气候影响,无论在量上与质上,均有随气候变化的分带性。主要表现在:
一是水量由东向西减少,水质变差。
二是第四系河谷含水层由东向西分布渐少,含水层变薄,变窄,水质变差。
三是由于降水量向西向北减少,对原较差的水冲淡作用和由西向北减弱。
四是对深部地下水补给作用由东向西逐渐减弱。
(3)由于地质条件复杂,使水文地质条件复杂化、多样化。
(4)地下水赋存条件与古地理有密切关系。
(5)内陆干旱水文地质特征明显,表现在:
一是地下水没有统一的循环基准面。
二是第四系河谷含水层由河谷上游至下游变薄或消失,地下水矿化度快速增高。
三是干旱气候下的标准元素大量富集。
四是透水不含水层较厚。
五是第四系河谷稀少而短暂。
(6)沙漠下部都有丰富的淡水资源。
(7)有全国最大的白垩系淡水盆地。
(8)地下水是分属于不同水系最多的地区,不同水系水文地质条件也有所差异,表现为:
一是第四系河谷含水层厚度不一,结构不一。
二是第四系河谷宽厚不一。
三是地下水开发能力不同。
(9)地下水地质环境以原生环境为主,次生环境仅在局部地段存在,而且原生环境较差。
2 地下水资源的现状分析
2.1 地表水资源状况
地表水资源的数量及其变化主要受各地降水量的控制和影响,内蒙古自治区降水量在空间分布上自东向西逐渐减少,一般由呼伦贝尔市一带的450mm至阿拉善盟不足50mm,同时,由南向北年降水量也在减少,使地表水资源数量在空间的分布及其变化与降水量的区域分布及变化具有相同的规律,即自东向西,由南向北逐渐减少的规律。
全区地表水资源量不仅数量较少,空间分布也极不均匀,相对比较,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地表水资源丰富,仅额尔古纳河、嫩江和辽河三水系,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就达335×108m3/a,占全区地表水资源量377.71×108m3/a的88.69%;中部海、滦河水系,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为3.93×108m3/a,占1.04%;西部黄河水系支流地表水资源为19.85×108m3/a,占5.26%;阿拉善盟额济纳河占全区总水资源的1.88%;其余内陆水系地表水资源量少而且不稳定。从地表水在年内的分配来看,产流大小与降水量完全相吻合,自治区中西部的多数河流在干旱季节均有断流时期,这对地表水的开发利用增加了许多困难。
2.2 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状况
全区平均年天然补给资源量为292.5242×108m3/a,枯水年天然补给资源量为243.8240×108m3/a,按天然补给项统计见表2。
全区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的分布规律与大气降水分布规律一样,均具有自东向西,由南向北减少的规律。
2.3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状况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是指在一定经济、技术条件的约束下,可以持续开采利用的地下水量,并在开采过程中不发生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地下水量。
内蒙古自治区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为149.5033×108m3/a,各系统可开采资源量见表3。
表2 平均年及枯水年天然资源统计表 单位:108m3/a
续表
表3 按地下水系统地下水资源量统计表
续表
2.4 水资源评价
内蒙古自治区由于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所以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均不甚丰富。
地表水资源量按多年平均计,内蒙古自治区为377.71×108m3/a(黄河过境干流量228.80×108m3/a除外)其中78.65×108m3/a为基流量,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为89.72×108m3/a,地下水与地表水转化量为87.03×108m3/a。
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资源总量为583.20×108m3/a,枯水年份时为534.50×108m3/a,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可利用资源量为298.29×108m3/a。
2.5 缺水情况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面积118.3×104km2/a,绝大部分地区处于荒漠、干旱及半干旱地区,地表水、地下水贫乏,人均占有可开采资源量仅为642m3/(人・a)。
2.5.1 人畜饮用缺水
内蒙古自治区缺水面积20.13×104km2/a,人口234.6×104人,主要分布在阿拉善高原及阴山山地以北内蒙古高原地区,阴山山地间的第三系及白晋系组成的盆地,清水河与桌子山一带灰岩区及西部丘陵区,尤以内蒙古西部阿拉善地区更为突出。具体见表4。
表4 内蒙古缺水地区统计表
续表
2.5.2 城市及城镇缺水
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城市,城镇或重要口岸城市,由于缺水,严重影响人民生活,制约当地经济发展。具体情况见表5。
表5 城市及城镇缺水情况统计表
续表
3 问题研究及对策
内蒙古自治区地域辽阔,各地水文地质条件差异较大,地下水资源极不平衡,特别是近20年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相应地下水的开发利用量也逐年加大,部分城市、旗县地下水的开采总量成倍增长,就全区而言,地下水开发利用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应采取的措施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 地下水资源分布与国民经济布局不相一致,使全区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与供需要求不协调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实施,中西部地区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市及我区最大的工业城市包头市分布在西部区,特别是鄂尔多斯市能源基地的进一步开发,需要更多的地下水资源。对此,要利用现有的地下水资源,采取一系列节水措施。同时,要治理生态恶化,恢复生态环境,尽早实施南水北调西线工程,从源头上解决中西部地区缺水的问题。
3.2 地下水资源的开发不平衡
全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平均为40.04%。包头、呼市、乌兰察布市几乎无开采潜力可言,兴安盟、通辽市、巴彦淖尔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都在50%左右,只有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阿拉善盟地下水开采程度在10%上下,仍有尚待开发的地区,如:乌兰布和沙漠、浑善达克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以及鄂尔多斯白垩系盆地地下水。
3.3 对以往地下水的勘查成果重视不够
建国以来,我区地下水勘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中起到一定作用,但是在决策中往往忽视地下水在不同地区的分布规律及开发利用条件,也反映了水文地质勘查成果和国民经济的宏观决策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勘查成果要由过去的专业性向可读性、可视性转变,成果要社会化,为政府部门宏观决策提供依据,各级政府在宏观决策前应充分利用以往勘查资料,以免造成失误。
3.4 在水资源管理上,缺乏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的调控手段
一是对两类不同性质的地下水,即潜水、承压水进行混合开采,只求水量,不求质量,使地下水相互贯通,不仅改变了地下水的水动力条件,而且造成水质良好的承压水受到污染。二是工农业争水矛盾存在。各自为政,乱开乱采,开发利用缺乏合理性,全局性。三是生产井布局不合理,致使地下水过量开采,形成局部漏斗。四是灌溉方式陈旧,造成地下水资源严重浪费。
3.5 地表水、地下水综合利用相互调节不够
在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源的综合考虑上缺乏合理调配使用,如河套平原盐渍土的形成,除了封闭盆地、地下水径流不畅,地下水以垂直循环为主,气候干旱,地质环境等内在因素外,地表水灌溉量过大,有灌无排,渠系渗漏过大,使地下水位升高,是引起土壤盐渍化的外因。要解决河套地区盐渍化,必须降低地下水水位,而降低地下水位,用渠排水影响范围太小,单侧影响不过300~500m,而渠排占用大量土地,效果不明显。采用井渠结合,以灌代排,实行灌排平衡时,如果灌溉面积按1143万亩计,最多布井2904眼,灌溉需水量43.53×108m3/a,其中地下水14.83×108m3/a,黄灌用水量28.7×108m3/a,引黄量41×108m3/a,而目前的引黄量已达59.07×108m3/a。因此,应加强地表水、地下水的综合利用。
3.6 现有地下水资源保护力度不够,废水利用有待加强
一方面,城市生活、工业废水任意排放造成地下水不同程度的污染,使地下水资源浪费;另一方面,个别地方承压水井长期自流,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另外,自治区废水利用率仅达10%~20%,应加大污水治理的力度,使污水排放满足国家标准,提高重复利用率,节约水资源。
3.7 利用地下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的力度不足
自治区沙化严重,沙尘暴有增无减,草原退化日趋严重,而浑善达克沙漠、毛乌素沙漠、库布其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都有较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应加大勘查与开发力度,促进生态环境工程的建设。
3.8 地下水资源勘探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需求
全区地下水勘查程度较低,勘探量平均1m/km2。其中,大于1∶5万比例尺以上的勘探面积为4×104km2,仅占自治区面积的3.5%。1∶10万比例尺的农田供水勘查也只有14×104km2,占总面积的12%。绝大部分都是1∶20万~1∶50万比例尺的调查及普查工作,处于找水调查阶段,只能作区域性的远景规划,难以解决具体实际问题。而现实中,诸多与地下水有关的问题亟待解决。如人畜用水、工农业用水、生态环境改善、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移民、盐渍土改良等均与地下水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