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内 如果没有煤炭人类会怎样?

如果没有煤炭人类会怎样?

矸石排放: 煤矿生产排放量最大的固体废物, 也是中国工业固体废物中产生量和堆积量最大的固体废物, 产生量一般为煤炭产量的10%左右。中国煤矸石年排放量大约在1.5 亿~2.0 亿t之间。截止2002 年底, 全国煤矸石积存量约34亿t, 占地2.6 万公顷, 是中国工业固体废物中产出量和累计积存量最大的固体废物。2004 年, 全国煤矸石综合利用量为1.35 亿t, 利用率54%。
  矿井水的排放: 在煤矿建设和生产过程中, 各种类型的水源水会通过不同的途径进入巷道和工作面, 为了保证采矿安全, 防止水害发生,需将矿井涌水排出。据不完全统计, 在采煤过程中, 2004 年全国煤矿矿井水排放约30 亿m3, 平均吨煤涌水量约为2m3。资源化利用率仅占22%左右。
  瓦斯抽放与矿井通风: 在煤炭开采前和开采中抽放瓦斯气, 是保证煤矿安全的重要措施。但将抽放的瓦斯排入大气, 会产生强烈的温室效应, 瓦斯中所含甲烷的温室效应比二氧化碳大20 倍。另外煤矿在生产过程中, 井下巷道每秒钟都需要数十万乃至数百万立方米的空气, 它们主要是通过矿井通风来完成, 矿井通风同样含有瓦斯, 并且还有大量粉尘。据近几年有关评价估算, 全国煤层瓦斯资源量为3×106 Mm3。2002 年中国重点煤矿煤层瓦斯产生量为9773.37Mm3, 其中利用瓦斯量为517.49 Mm3, 利用率5%左右。
  传统煤炭开采忽略其它共生、伴生矿物的开采、加工、利用, 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中国煤系共生、伴生20 多种矿产, 目前绝大多数没有利用, 另外矿物的随意存放丢弃还会造成环境污染, 破坏生态环境。
  生态破坏: 煤炭开采破坏了地壳内部原有的力学平衡状态。引起地表塌陷, 原有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这种破坏使原有土地收益的减少或丧失, 同时也造成地表水利设施的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每年因开采引起的地表塌陷面积已达40万hm2, 且平均每年以1.5 万hm2 的速度增加如果没有石油,不仅煤炭和天然气等能源产业受影响,也直接关心服装、塑料等普通生活用品。

  “石油将在60年内被开采完!”、“石油枯竭速度超出预期”……从上世纪下半叶开始,在一次次如同“狼来了”的警告和预言失效后,人们渐渐放松了对石油危机的紧张和担忧。不过石油毕竟是不可再生资源,它的各种衍生产品早已深入到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假如没有石油的那天真的到来,世界将会变得怎样?

  不必担心汽车“趴窝”

  对石油资源枯竭的担忧由来已久。早在1949年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哈伯特就提出“石油峰值”理论,认为任何地区的石油产量都会达到最高峰,此后石油产量将不可避免地开始下降。“罗马俱乐部”1972年的报告《增长的极限》预言世界石油在20世纪末会用光,随后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更加深了这种担忧,各国纷纷寻找石油的替代产品。

  提起石油危机,人们首先想起的是燃料问题。石油时代和煤炭时代的交接标志就是内燃机取代蒸汽机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如果将来没有了石油,全世界的汽车、飞机和轮船都要停航吗?答案当然是“不会”,它们只需要换一种燃料就可以了:早在二战期间,德国就已大规模利用煤炭和天然气人工合成石油,只是现有的工艺要求和成本相对较高,产量有限。此外新兴的生物燃料技术也能在一定程度弥补燃料的缺少。

  能源领域替补多

  而在更为广泛的能源领域中,尽管还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缺点,但科学家已经选出了多种石油的替补者。就储量而言,即使石油用完,地下埋藏的煤也能再用几百上千年。不过煤与石油类似,自身化学组成非常复杂,需要经过复杂分离才能减少污染。如今很多科学家认为,成分更单纯的天然气才是未来相当长时间里的头号石油替补者,其中又以储量丰富的“可燃冰”最受关注。它的正式名称是“天然气水合物”,是由水和天然气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如同冰雪的固态物质。1立方米的纯净“可燃冰”可以释放出164立方米的天然气,它燃烧后的产物只有水和二氧化碳,具有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等特点。科学家估计,仅海底可燃冰的储量就够人类使用1000年。但由于可燃冰不像石油可以自喷自流方便开采,也不像煤炭那样物理状态稳定,在开采搬运过程中甲烷会大量挥发,产生的温室效应要远大于二氧化碳。这也让它的开发受到很多限制。

  在更为绿色的可再生能源中,水电站因为建造周期长、环境影响大,争议一直很大。与此相反,一度因切尔诺贝利事故令人谈虎色变的核能,近年却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预测,到2030年,核能发电将占总发电量27%。除了核电,近年来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甚至垃圾焚烧电站技术也越来越成熟,但它们距离真正大规模走进普通人的生活,仍有漫长距离。

  化工领域,新能源无能为力

  既然石油在能源领域有那么长的替补名单,那人们对石油枯竭的担心真是杞人忧天吗?答案依然是“不”。石油枯竭真正的影响来自不太受人关注的石化行业。用石油做原料或部分原料制成的产品,如润滑油、石蜡、沥青、化肥、杀虫剂、人造橡胶、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洗涤剂等已经有5000种以上,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造汽油可以替代石油的燃料属性,新能源可以替代矿石能源的发电功能,但石化功能却无法这样替代,太阳能、核能或风能等新能源对此无能为力。从长远看,石油资源枯竭后,同属生物化石燃料的煤和天然气是取代石油作为化工原料基础的主要途径。以石油为原料生产的石化产品,几乎都可以用煤和天然气来制取。但专家认为,当年人们从煤化工过渡到石油化工只花了短短几十年功夫,石油化工被更新型化工技术所替代,也只是时间问题,但和煤化工行业当年的小而散不同,石化企业多为雇员众多、产业密集的庞然大物,即使技术上可以很快找到石化的替代物,转型成本也会十分高昂,且如今石化产品早已成为生活必需品,届时从化纤服装到塑料制品,很多人们所熟知的产品,都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此外重新以煤化工代替石油化工,也取决于是否具有高效、低污、经济的技术突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煤炭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h.cn/zhanhui/gn-zh/17916.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作者: Anita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