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从公元前三千年开始,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埃及和中国相继进入青铜时代。青铜成为制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的主要材料,导致对铜和锡矿石的需求大幅度增加,人类历史迎来了第一个矿业活动高峰。考古资料表明,当时存在大量的矿石开采、冶炼、铜器制造一体化的矿业城镇。在埃及的西奈半岛、我国的陕西、河南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都发现了这类铜矿石采、冶和铜器制造工场的遗迹。
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发明了炼铁术,铁矿石的开发进入活跃阶段,加上对金、银、铜、锡等金属越来越多的开发利用,矿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国在西周-春秋时期,采矿活动已具有相当规模。到汉代开采的矿产已有铜、金、银、锡、铅、铁、盐、辰砂、雄黄、雌黄、玉、天然气等十余种。公元前一世纪时,每年有十余万人攻山取铜铁,其采矿规模可见一斑,为此聚集的人口形成了若干矿业城镇。
我国煤的利用很早,在西汉时河南巩县铁生沟就已试用煤来炼铁,西晋时煤炭开采已很普遍。进入中世纪后,随着生产关系的调整和生产力的提高,以手工作坊式生产的采矿-冶炼-制造业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矿业同工具制造、武器制造、钱币制造、生活用品制造和燃料的关系更为密切。我国大多数的古代矿业城镇,如安徽繁昌、安徽铜陵、河南鹤壁、山东莱芜、江苏徐州、辽宁辽阳、黑龙江阿城等,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其中有许多一直延续到现代。
古代社会属农业经济,生产力水平很低,矿业规模小,不可能形成大的矿业城市,而是星罗棋布的小型矿业城镇,其人口规模一般为数千人。 17世纪末18世纪初,以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为标志,一批西方国家开始进入工业化阶段。工业化首先导致了对煤矿的大规模开采,在英国、法国、德国形成了具有现代规模的煤矿城市,如英国的伯明翰、纽卡斯尔、加迪夫、谢菲尔德,法国的洛林,德国的鲁尔区等。欧洲煤矿城市的兴起,满足了欧洲工业革命对煤炭的需求,为第一批工业化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西方工业化早期的矿业城市
由于工业化改变了几千年来的传统生产方式,由作坊式手工生产转变为大规模机器生产,大量制造机器对钢铁的需求剧增,随之而来的是铁矿的大规模开发和钢铁工业城市的兴起。上述欧洲工业化早期形成的煤炭矿业城市中的洛林、鲁尔区、谢菲尔德同时也是钢铁工业城市;此外如英国的诺丁汉、米德尔斯堡,瑞典的基鲁纳等都是在工业革命时期形成的以铁矿为依托的钢铁工业城市。
西方工业化早期的矿业城市
独立后的美国、加拿大相继成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进入工业化进程。在美国,出现了以匹兹堡为代表的大型煤炭、钢铁城市;在加拿大,钢铁城市哈密尔顿、煤炭和钾盐城市萨斯卡通、镍都萨特贝里也迅速发展起来。19世界中叶,美国首先开采石油。石油进入能源领域推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随之出现了一批石油城市,如美国的休斯顿、加拿大的卡尔加里、爱德蒙顿、罗马尼亚的普罗耶什蒂等。
西方工业化早期的矿业城市
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是工业化国家矿业城市发展最快的时期。以英国为例,从1841年到1901年,有50万人从苏格兰和威尔士的农村涌向矿山,是矿业城市形成的重要因素。
西方工业化早期的矿业城市
由此可见,现代意义的矿业城市最早出现于西方国家本土,是西方进入工业化进程的必然产物。这些矿业城市,对西方国家开展工业革命、实现工业化对矿物能源和矿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起到了先导性、奠基性的作用。 从15五世纪至20世纪,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处于殖民地时期。早期的殖民主义者以掠夺金、银等贵金属与宝石为主,至今在中南美还留有16~17世纪西班牙、葡萄牙早期殖民时期的金、银矿城市,如巴西的奥罗普雷托(金)、玻利维亚的波托西(银)、秘鲁的塞罗德帕斯科(银)、墨西哥的特斯科科(银)、瓜纳华托(银)、澳大利亚的布罗肯希尔(金)等;美国的旧金山(金)、南非的约翰内斯堡(金)、博克斯堡(金)、金伯利(金刚石)、澳大利亚的本迪戈(金)则是十九世纪更大规模的殖民淘金形成的城市。
殖民主义时期的矿业城市
19世纪后,西方国家开始大量掠夺殖民地的常规大宗矿产资源,以支持其工业化进程。于是在殖民地国家的矿业开发转向以煤、铁、有色金属和石油为主。英、法、美、德、日等西方工业化大国在非洲、亚洲、中南美洲开展了有史以来强度最大的采矿活动,其结果是在殖民地国家形成了一大批矿业城市,如巴西的贝罗奥里藏特(铁)、智利的安托法加斯塔(铜)、赞比亚的基特韦(铜)、南非的比勒托尼亚(铁、金刚石)、中国的鞍山(钢铁)、中东的许多石油城市等。
殖民主义时期的矿业城市
20世纪60~70年代,全球反殖民主义运动达到高潮,联合国通过了有关结束殖民主义的文件。从殖民统治下获得独立的国家纷纷实施矿山、油田国有化的政策,西方殖民主义对这些矿业城市的控制基本结束,原殖民地国家的矿业城市发展进入新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
殖民主义时期的矿业城市
殖民地国家的矿业城市是为西方国家工业化服务的,是西方国家矿业城市的补充和延续。同西方工业化国家在本土建立的矿业城市相比,殖民主义时期形成的矿业城市在产业结构上更单一,更畸形,存在的经济、社会问题更突出,对这些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的后续影响更大。 在前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时期,出于工业化的需要,建立了一大批矿业城市。由于矿业基地的建设被列入计划,这类矿业城市的发展更迅速,其规模更大,各种生产、服务、管理机构更完善。前苏联的顿巴斯(煤)、库兹巴斯(煤)、巴库(石油)、磁山(铁)、米尔内(金刚石)等,德国的莱因区(煤),我国的阜新(煤)、大同(煤)、克拉玛依(石油)、大庆(石油)、铜陵(铜)、攀枝花(铁)、金川(镍)、平顶山(煤) 、乌海(煤) 、六盘水(煤)等都是在计划经济时期发展起来的矿业城市。
计划经济时期的矿业城市
我国在计划经济年代有两个形成矿业城市的高峰。一个高峰在三年经济恢复时期到文革之前,在此期间对煤、铁、石油、有色金属的找矿取得一系列突破,许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和矿床群集区的发现为建立矿产开发基地奠定了资源条件,而每一个大型矿产开发基地的建设蓝图就是一座矿业城市。这一时期形成的矿业城市不少是完全新建的,如平顶山、石嘴山、乌海、克拉玛依、包头、白银等;还有一些城市是在原来就是矿业城市的基础上扩大发展的,如阜新、抚顺、黄石、铜陵等。
计划经济时期的矿业城市
第二个高峰是三线建设时期,攀枝花、六盘水是这一时期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矿业城市。改革开放以后,除个别石油城市(如东营、盘锦、库尔勒)外,我国基本上已不再形成新的矿业城市。
计划经济时期的矿业城市
矿业城市的矿业城市的发展过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煤炭资讯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www.mtxh.cn/zhanhui/gn-zh/302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