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四川盆地就是中国的战略要地,完全是由地理位置决定的。四川盆地四周为海拔2000~3000米的山脉和高原所环绕,北面是大巴山、米仓4山、龙门山,西面是青藏高原边缘的邛崃山、大凉山,南面是大娄山,东面是巫山。无论从构造还是地貌上看,四川都是一个典型的盆地,面积26万多平方千米。四川盆地内部丘陵、平原交错,地势北高南低,易守难攻。
四川盆地为什么是战略备份区呢?除了地势,就一定要知道“三线建设”的历史了。“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是在当时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由东向西转移的战略大调整,建设的重点在西南、西北。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当时中国70%的工业分布于东北和沿海地区,从军事经济学的角度看,这种工业布局显得非常脆弱,东北的重工业完全处于苏联的轰炸机和中短程导弹的射程之内;而在沿海地区,以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工业区则完全暴露在美国航空母舰的攻击范围中。一旦战争开始,中国的工业将很快陷入瘫痪。假如我们遭到强敌的夹击,发生象日本侵略那样极端恶劣的形势,东北、华东工业区相继失守、大片国土沦丧的极端情况,我们依然能够退守于高山大川,保存一个“微缩中国”,在四川和西南,部署全套独立完整、门类齐全、互相协调、实用实战的交通能源、基础工业及国防工业体系,保持我们的工业化进程不至于被彻底打断。
为加强战备,1964年,中央决定建设第二套完整的国防工业和重工业体系,将国防、科技、工业、交通等生产资源逐步迁入三线地区。在毛主席“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号召下,打起背包,跋山涉水,来到祖国大西南、大西北的深山峡谷、大漠荒野,风餐露宿、肩扛人挑,用艰辛、血汗和生命,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四川军工主要有,成都的战斗机(歼20),绵阳的两弹核武,风洞,高能激光,西昌的反卫星武器,德阳的重工,广元的核武燃料,乐山的核武配套工厂和二炮导弹,川西深山里里若干绝密单位等。
四川又是“天府之国”,物产丰富,气候发明,四川人和全国人民一样有着勤劳、善良的底蕴,而另一方面又有着善于享受安逸生活的爱好。他们爱吃、善吃,而劳作之余又喜欢喝喝茶、摆摆龙门阵、打打麻将、在闲散中安逸地度日;另外,他们不仅有爱吃麻辣的奢好,有着随和、随性的性格,而危难、关键时刻更有着血战到底的特性与血性。
看看川人历史上四次守土卫国的历史吧,它们分别是:一、抗击金军入侵,二、抗击蒙元军入侵,三、抗击清军入侵。四、伟大的抗日战争中,四川军民与全国人民一道浴血奋战——物尽其用、人尽其血,为抗战献出了数以百万记的生命,为全国人口牺牲之最。
所以只要四川还在,中国是不怕任何外来入侵的。四川就是中国的后方,是中国的战略备份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