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供需平衡是指消除供求之间的不适应、不平衡现象,使供应与需求相互适应,相对一致,消除供求差异,实现供求均衡。供求平衡的实质是使市场商品供应量及其构成与市场上有货币支付能力的商品需求量及其构成之间保持平衡。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组织市场商品供求平衡,保持供求比例协调,是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也是流通部门安排市场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组织市场商品供求平衡,使商品供应与商品需求之间保持相互适应的关系,对于发展国民经济,合理组织流通,保障人民生活的安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般认为,产能即生产能力的简称,产能过剩即为成本最低产量与长期均衡中的实际产量之差。对于什么是过剩,学者有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供大于求即为过剩。也有人认为,供大于求有两种状态,第一种是供给略大于需求,第二种是总供给不正常地超过总需求的状态。略大于是指除满足有效需求外,还包括必要的库存和预防不测事故的需要。这种过剩本身并不是什么祸害,而是利益。后一种状态才是过剩状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总供给为一定时间里总需求相对不足,另一方面是总需求为一定时间里总供给相对过剩。所以,产能过剩绝非正常经济现象么。
2. 产能过剩直接原因是前几年投资持续过快增长。一些行业如房地产、钢铁投资明显过热,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的速度。技术层面的原因使产能扩张相当容易,其表现是供给能力的增长明显快于需求能力的增长。
产能过剩根本原因是经济增长方式不合理。首先,表现在地方政府干预投资和经济增长的能力过强,地方间形成恶性投资竞争,使产能扩张难以抑制。如果经济增长过度依赖于政府直接推动的方式不能根本扭转,那么,投资过度问题便难以避免。其次,体现在许多产业的技术水平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上。这使得企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资源投入和产出的数量扩张,以及价格的竞争上,而不是集中在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和质量的改善上。其三,产业集中度不高,特别是许多行业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仍无法实现资本和品牌的有效集中,如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及体制改革的滞后使得许多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难以实现,其结果往往是产业竞争过度。最后,行政垄断与自然垄断结合或其他因素形成的“暴利效应”也使一些行业投资增长不断强化。如房地产业、钢铁、汽车都存在暴利因素,使得社会资金加倍地向这些部门流入,最终使这些行业产能过度扩张。
上段所述第三条和第四条都和生产要素资源配置失衡有关。可见生产要素资源配置失衡是造成产能过剩的一个重要因素。
3. 企业为了杜绝自身产能过剩的问题,需要从产生产能过剩的原因开始解决。首先,需要摆脱自身经济增长以来政府直接推动的被动局面,需要自己积极的去寻找开发市场。其次,要重视自身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的增加研发的比重,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样,通过增加自身产品的科技水平和质量,来领先同类竞争产品,同时增加了自身产品的多样化,让自身产品与同类产品差异化,进而不形成直接竞争,避免产能过剩。最后,要根据市场和政策的具体情况,积极的调整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最优化自身的生产要素资源配置比例,最大化自身的企业利润。